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综合信息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
    周正平,占小登,沈希宏,曹立勇*
    2019, 25(5):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01
    摘要 ( )   PDF(595KB) ( )  

    生物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水稻育种技术水平。本文综述了近5年我国水稻育种的进展,并对国内外水稻育种技术进行了比较,同时根据水稻育种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提升我国新一代水稻育种技术,为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重大品种提供参考。

    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禇光,陈松,徐春梅,王丹英,章秀福*
    2019, 25(5): 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02
    摘要 ( )   PDF(438KB) ( )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对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近年来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高产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绿色栽培技术以及灾害防控技术等;其次,从机械化生产、节水灌溉以及保护性耕作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国外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并就相关栽培技术开展了国内外横向比较;最后,就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研究进展与展望
    魏兴华
    2019, 25(5): 8-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03
    摘要 ( )   PDF(576KB) ( )  

    品种资源是水稻生物学研究和育种改良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研究发展较快,品种资源保护和种质资源基础研究成果较为突出。本文综述了2015—2018年间我国水稻资源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对国内外水稻品种资源研究进行对比。建议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研究应进一步重视从国外引种,加快资源精准鉴定步伐助力水稻育种改良,同时充分利用新的研究技术,实现资源创新利用。

    综合信息
    新中国70年水稻发展大事记
    庞乾林
    2019, 25(5): 11-,57.  DOI:
    摘要 ( )   PDF(279KB) ( )  
    专论与研究
    我国水稻分子生物学发展现状及展望
    胡海涛1,2,郭龙彪2*
    2019, 25(5): 12-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04
    摘要 ( )   PDF(774KB) ( )  

    在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解析了水稻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及机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水稻感知和耐受冷害热害机制、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分子机理、自私基因维持植物基因组稳定性的分子机制和大规模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变异,并提出我国水稻科技发展趋势与对策。

    不同基础肥力水稻土对施肥响应的差异性研究进展
    董一漩,屠乃美*,魏征
    2019, 25(5): 19-2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05
    摘要 ( )   PDF(657KB) ( )  

    土壤基础肥力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因素。不同肥力水平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有所差异。合理施肥、土壤培肥是解决土壤肥力低下的有效措施。文章综述、归纳和分析了不同肥力土壤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基础地力的土壤提出了一些培肥措施,以期为水稻因地制宜制定高效施肥技术提供参考。

    水稻根系遗传研究进展
    丁仕林1,刘朝雷2,钱前1,2*
    2019, 25(5): 24-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06
    摘要 ( )   PDF(688KB) ( )  

    根系是水稻植株的重要器官,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及根系作用的进一步凸显,人们对水稻根系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根系遗传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稻根系的结构功能和根系的主要研究方法,综述了现阶段根系遗传研究进展,包括根系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已克隆的水稻根系发育相关基因。

    稻曲病研究进展
    陈旭,邱结华,熊萌,舒亚洲,黄世文,寇艳君*
    2019, 25(5): 30-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07
    摘要 ( )   PDF(930KB) ( )  

    近年来,稻曲病已由次级病害上升为水稻三大主要真菌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随着对稻曲病菌研究的深入,对稻曲病致病机理的了解日益加深,防控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通过综述稻曲病的危害、生物学特性及侵染致病机理等研究进展,以期为稻曲病持续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开发稻曲病防治新方法提供参考。

    江苏水稻钵苗机插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朱聪聪,杨洪建,管永祥,陈震
    2019, 25(5): 37-4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08
    摘要 ( )   PDF(817KB) ( )  

    钵苗机插技术创造性地实现了钵育壮秧的机械化有序精确栽植,成为当前国内稻作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江苏机插稻生产形势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钵苗机插技术的发展概况,系统归纳和梳理了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形成优势及关键栽培技术,并就生产上常见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水稻钵苗机插技术的进一步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氮肥运筹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周婵婵,陈海强,王术,刘丽华,董立强,高光杰
    2019, 25(5): 42-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09
    摘要 ( )   PDF(678KB) ( )  

    产量和品质是水稻科研的两个重大课题,氮肥施用和栽插密度是水稻栽培的两项重要措施,探明氮肥施用和栽插密度与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氮肥施用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品种在其适栽区的施氮和密度互作定量优化指标,以期为合理施氮密植提供依据,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提出看法和展望。

    华南双季直播稻品种筛选及其产量形成特征研究
    彭碧琳,胡香玉,钟旭华*,田卡,黄农荣,潘俊峰,梁开明,刘彦卓,傅友强
    2019, 25(5): 47-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10
    摘要 ( )   PDF(707KB) ( )  

    为筛选适宜在华南双季稻区种植的高产直播稻品种,明确其产量形成特征,以1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在早、晚两季直播条件下开展田间试验,测定各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物质生产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早、晚季产量分别在3.30~6.12 t/hm2之间和4.04~6.05 t/hm2之间。15WHZ、培杂泰丰和粤杂889宜作早季直播品种,聚两优751、天优122和天优华占宜作晚季直播品种,五优308则可早晚两季兼用;直播稻产量与结实率、总生物量、收获指数、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穗数及不同阶段物质积累量均无显著相关,早、晚两季趋势一致。早季直播稻高产应以促进籽粒灌浆充实为主要途径,而晚季则应以扩库和促进结实二者兼顾。总生物量大、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高是直播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双季直播稻品种选择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一种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有效态镉及糙米镉含量的影响初探
    张玉盛1,蒋承琮2,肖欢1,吴勇俊1,杨小粉1,汪泽钱1,郑海飘1,敖和军1*
    2019, 25(5): 53-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11
    摘要 ( )   PDF(814KB) ( )  

    为探明改良剂纽翠绿良田宝C系列生态基肥在镉(Cd)污染稻田中的应用效果,于2017年开展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这种改良剂对土壤有效镉和糙米镉含量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改良剂后土壤pH值显著提高0.28~0.68个单位,土壤有效态Cd含量、茎叶中Cd的含量和穗中Cd的含量分别下降13.71%~30.07%、20.51%~48.72%和2.82%~73.50%,改良剂用量越大降镉效果越好。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用改良剂的对照相比,施用改良剂能有效降低糙米的Cd含量,降幅为28.02%~36.35%。可见,在镉污染稻田中施用纽翠绿良田宝C系列生态基肥能有效提高土壤pH值和降低土壤Cd的有效性,从而降低水稻植株和糙米Cd的含量。

    水稻壳生物炭对苯酚的吸附特性研究
    张娱,帕合热叶·卡哈尔,唐志书,宋忠兴
    2019, 25(5): 58-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12
    摘要 ( )   PDF(479KB) ( )  

    为促进水稻壳的资源化利用,以水稻壳为材料,采用慢速热解技术于300℃、400℃、500℃条件下制备生物炭吸附剂(BC300、BC400、BC500),检测其去除水中苯酚的效果。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的制备温度显著影响其对苯酚的吸附效果,3种温度制备的生物炭对苯酚的吸附能力表现为BC500>BC400>BC300。此外,苯酚的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吸附效果。25℃下苯酚初始浓度为20 mg/L时,BC500对苯酚的去除率最高,达98%;生物炭对苯酚的等温吸附线符合Langmuir模式和Freundlich模式。研究结果探明了水稻壳制备生物炭吸附剂去除苯酚的最适条件,可为水稻壳应用于苯酚等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提供理论依据。

    比空栽培下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陈盈,张满利,于广星,宫殿凯,刘宪平,代贵金
    2019, 25(5): 62-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13
    摘要 ( )   PDF(457KB) ( )  

    比空栽培是一种充分利用作物边行优势的栽培形式。以辽粳212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比空栽培不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穗部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比空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与常规等行距栽培相比,相同移栽密度处理(T2)或增大移栽密度处理(T1)产量提高0.07~0.40 t/hm2,但差异不显著;比空栽培有利于提高水稻单株分蘖能力,并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T1和T2处理还提高了穗中下部二次枝梗的结实率。因此,比空栽培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但需充分考虑环境气候、光照条件以及种植模式、品种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氮肥用量对优质粳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李楠1,杨洋1,申逸男2,张秀双1,王紫1,郝鹏1
    2019, 25(5): 66-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14
    摘要 ( )   PDF(327KB) ( )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优质粳稻品种沈农315和沈稻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肥施用量为210 kg/hm2时,2个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均较大,产量最高,分别达9.82 t/hm2和9.15 t/hm2;在氮肥施用量为180 kg/hm2时,2个品种的氮肥利用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8.78%和39.6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稻米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受施氮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脂肪酸含量和食味值受品种与施氮量交互作用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杜马斯燃烧法和凯氏定氮法在稻米蛋白质检测中的对比研究
    秦琳,黄世群,仲伶俐,付成平,周虹,赵珊,向冰,雷绍荣*
    2019, 25(5): 69-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15
    摘要 ( )   PDF(736KB) ( )  

    选用40个精米、10个糙米样品和5种标准品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杜马斯燃烧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其蛋白质或全氮含量,并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相关性及检测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对全麦粉标准品进行蛋白质检测时,杜马斯燃烧法的RSD为0.1%,精密度高于凯氏定氮法(RSD=0.3%);对糙米标准品进行蛋白质检测时,杜马斯燃烧法的RE为0.8%,准确度优于凯氏定氮法(RE=1.0%);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精米和糙米样品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1%~0.80%和0.01%~1.10%,低于凯氏定氮法(0.02%~1.70%和0.20%~1.50%);两种方法测定精米蛋白质结果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R2= 0.9858),糙米测定值也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R2= 0.9788);在检测成本方面,完成相同数量样品检测,杜马斯燃烧法所需时间和人力都约是凯氏定氮法的1/2。因而,杜马斯燃烧法是一种环保和高效的稻米蛋白质检测方法,可作为稻米蛋白质检测的常规方法。

    水稻品种抽穗扬花期耐冷性鉴定与评价方法初探
    王林,揭春玉,吴尧,韩玉,吴双清*
    2019, 25(5): 75-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16
    摘要 ( )   PDF(528KB) ( )  

    笔者以2016年承担的武陵山区、长江上游稻区中稻生产试验品种耐冷性鉴定试验为例,详细阐述了采用高山鉴定圃和低山鉴定圃相结合的水稻抽穗扬花期耐冷性鉴定与评价方法,同时通过分析近5年多渠道参试品种的试验结果,探讨了该鉴定方法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并初步提出了改进建议。

    花前、花后遮阴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
    陈宇眺,闫川,洪晓富*
    2019, 25(5): 79-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17
    摘要 ( )   PDF(594KB) ( )  

    为研究花前(BF)、花后(AF)遮阴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以甬优12为供试材料,分别在杭州市余杭区大田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网室内用人工遮阴的方式开展试验。结果表明,与不遮阴处理(CK)相比,花前遮阴主要影响籼粳杂交稻的库容,表现为颖花分化数减少,退化数增加,每穗粒数、灌浆期的穗质量增加速率和收获指数显著降低,但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未受显著影响;与花前遮阴不同,花后遮阴处理下,水稻的颖花分化与退化数、每穗粒数、收获指数与对照相比未受显著影响,但灌浆期稻穗质量增加速率减缓,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降低。因此,需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以应对发生在籼粳杂交品种开花前后的弱光寡照胁迫。合理的密植技术可以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弥补穗粒数的降低,可能是应对花前弱光寡照胁迫的有效方式;适当推迟收获时期能保证水稻花后的灌浆结实,是减少花后弱光寡照胁迫下水稻产量损失的途径之一。

    促进豫南稻区再生稻头季生殖生长提前的依据及主要措施
    周志瑞1,罗倩云2,陈震1*
    2019, 25(5): 84-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18
    摘要 ( )   PDF(431KB) ( )  

    对豫南稻区气候资源条件进行了分析,依据近几年再生稻的生产情况,总结出豫南稻区再生稻头季生殖生长提前的基本依据,并提出促进头季稻生殖生长提前的综合栽培管理措施。

    彩色稻新品种(系)农艺性状比较与分析
    谢成林1,唐建鹏1,姚义1,孔祥英2,闵思桂3,韩光明4
    2019, 25(5): 87-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19
    摘要 ( )   PDF(640KB) ( )  

    彩色稻是指植株(叶片、茎秆)、谷粒(颖壳、糙米)带有色泽的水稻。彩色稻米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而彩色植株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为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近年扬州市引进了23个彩色稻品种(系)进行多点试验示范,从生育期、植株颜色、产量以及抗性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初步筛选出了适宜扬州种植的彩色稻品种(系),并提出了彩色稻在当地休闲观光农业和功能性稻米开发中的应用建议。

    深水灌溉条件下杂交中稻品种比较研究
    徐富贤1,2,徐麟3,周兴兵2,张林1,2,蒋鹏1,2,刘茂1,2,郭晓艺1,2,朱永川1,2,熊洪1,2
    2019, 25(5): 93-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20
    摘要 ( )   PDF(386KB) ( )  

    为给稻田养鱼模式提供适宜的水稻品种,以1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在移栽后20 d至成熟期淹深水(15 cm)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子表现。结果表明,川谷优2348、宜香优2115、奇优894、蓉优22等4个杂交组合在淹深水条件下产量相对较高,比15个组合的平均产量高14.54%~20.74%,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直接正效应较大的前3个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

    龙虬新石器时代稻作三维动画系统研发
    张延发,吴越超,周婧,袁敏敏,高辉*
    2019, 25(5): 95-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21
    摘要 ( )   PDF(690KB) ( )  

    基于Maya 2014平台,从龙虬三维地理环境展示、龙虬稻作文明、先民生活场景等方面,研发了龙虬新石器时代稻作三维动画系统。该系统具有三维可视化、沉浸感、生动性与想象性等特点,可起到拓展研究领域、发展农业文化、深化科学普及等作用。

    CRISPR/Cas9 技术编辑淀粉合成基因PUL
    奉宝兵,魏祥进,焦桂爱,胡时开,邬亚文,谢黎虹,圣忠华,邵高能,唐绍清*
    2019, 25(5): 99-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22
    摘要 ( )   PDF(1023KB) ( )  

    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调控稻米脱支酶基因PUL定点编辑,获得了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PUL 等位变异。首先设计2个guide RNA(gRNA)靶位点,构建OsPUL,基因定点编辑载体pC1300-Cas9。 然后利用农杆菌介导侵染水稻材料中花11,提取T0代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 DNA,并对编辑位点附近的DNA片段进行 PCR 检测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T0代材料中PUL的突变频率高达90%, 其中纯合缺失突变率约占51%。对T1代纯合缺失突变体的千粒重性状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部分pul的缺失突变能显著提高千粒重(大于5%)。通过RT-PCR分析T0代突变体中相关基因表达表明,目的基因PUL、支链淀粉相关基因和粒重负调控相关基因(GS3和GW8)表达降低,而粒重正调控相关基因(GL7)表达增加。不同类型pul突变体的成功创建丰富了PUL的变异类型,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遗传材料。

    品种与技术
    水稻品种田间小区种植鉴定程序与技术要点
    王明湖,翟婧,王淼,陈玲瑜
    2019, 25(5):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23
    摘要 ( )   PDF(378KB) ( )  

    水稻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技术是目前评价水稻品种和种子纯度最可靠、方便和普及的方法。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水稻品种田间小区种植鉴定经验,通过对鉴定过程的总结和分析,对鉴定程序和技术要点作了全面的剖析。

    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的控制作用
    韩根成,李进前
    2019, 25(5): 108-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24
    摘要 ( )   PDF(220KB) ( )  

    频振式杀虫灯对上海市崇明区两种主要水稻害虫的控制效果试验表明,杀虫灯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大幅度降低了虫源基数,对其他水稻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作用,而且对天敌的影响小。

    耐盐碱优质多抗超高产粳稻津原89的选育及应用
    于福安1,顾红艳1,刘浩2,郑爱军3,苏京平4,徐建坡1,张俊英2,赖立松5,于澎湃5,田猛1,吴克岭1
    2019, 25(5): 110-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25
    摘要 ( )   PDF(291KB) ( )  

    津原89系天津市原种场选育的集优质、高产、耐盐碱、多抗于一体的常规粳稻品种。该品种于2015年通过天津市品种审定,适合在京津唐及山东沿黄稻区作一季春稻种植,2019年成为京津冀稻区主栽品种。

    不同有机肥用量和播种密度下水稻立枯病表现
    蒋茂春1,2,曹厚明1,2*,梁永霞1,2,曾丽1,2,陈运刚1,2,唐涛1
    2019, 25(5): 112-1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26
    摘要 ( )   PDF(347KB) ( )  

    立枯病是水稻育秧过程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在旱育秧中尤其容易发生。以内10优7185为材料,设置不同生物有机肥施肥量和不同播种密度处理,调查了不同处理下旱育秧的初始出苗率、立枯病的初始发病时间及后续发病情况。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会降低初始出苗率,延迟立枯病初始感病时间,抑制水稻苗期立枯病害的发生,施用量为2 kg/m2时效果明显;播种密度大有利出苗,但密度越大立枯病初始感病时间越早,立枯病菌的为害越严重。可见,内10优7185适宜的播种密度为30 g/m2、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为2 kg/m2,对旱育秧出苗有利,且对立枯病的发生抑制效果明显。

    有机水稻品种选择与种子生产技术
    骆江英1,2,许立1,张卫星1*
    2019, 25(5): 115-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27
    摘要 ( )   PDF(392KB) ( )  

    发展有机水稻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一条有效途径。品种选择与种子生产是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有机稻米产业发展的概况以及选用有机水稻种子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有机水稻生产中品种选择的技术要求和有机种子生产技术要点,可为有机水稻生产者提供参考。

    钴元素引发对中早39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周红海1#,王秋英2#,汪少敏1,应小军1,陆军良1
    2019, 25(5): 117-1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5.028
    摘要 ( )   PDF(252KB) ( )  

    用微量元素钴处理常规早稻中早39种子,可以提高其萌发能力。尽管对最终发芽率没有影响,但平均发芽天数(MGT)减少48.0%,发芽指数(GI)提高53.1%,发芽势增加12.88倍。同时,用钴引发处理的种子MGT和发芽势显著优于水引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