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发展探讨
    闵庆文1,2,张碧天1,2
    2019, 25(6):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01
    摘要 ( )   PDF(643KB) ( )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包括传统稻作品种资源、稻作技术、稻作文化和稻田景观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稻作生产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201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为基础,从类型与价值、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动态保护途径等方面对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阐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稻作起源类、稻渔共生类、稻作梯田类、贡米生产类和稻旱轮作类等5种类型,具有一般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6个重要价值,包括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和推广与示范价值。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稻田景观破坏、传统稻作文化丧失、水稻品种资源及相关生物多样性减少和传统稻作技术丧失等方面,当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特别重视多功能农业发展和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综合信息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类型
    中稻宣
    2019, 25(6): 5-5.  DOI:
    摘要 ( )   PDF(72KB) ( )  
    专论与研究
    水稻梯式栽培垄上养鸡垄沟养鱼的技术设计与思考
    梁玉刚1#, 陈奕沙1#,余政军1,胡雅林1, 陈灿1,王华2,黄璜1*
    2019, 25(6): 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02
    摘要 ( )   PDF(654KB) ( )  

    为协调水稻高产与经济收入、品质、水分利用率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水稻梯式栽培垄上养鸡垄沟养鱼的生态种养技术。通过稻田起垄改变常规水稻栽培模式,保持垄上湿润无水状态,垄沟蓄水且保持一定水位,从而为鸡和鱼的生长开辟空间,鸡和鱼分别在垄上和垄沟捕食与活动,能够防控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可不施或少施农药,同时鸡和鱼排泄的粪便能够直接还田进而减少肥料的施用量,对培肥土壤、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等具有重要作用。稻田起垄完成后,每年在水稻栽培前清理沟中淤泥即可,实现了稻田免耕。垄沟能够蓄积自然降水,有利于减少水稻生产中的灌溉用水。水稻梯式栽培垄上养鸡垄沟养鱼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水稻品种的种植表现
    王显1, 杨大柳1,胡中泽1,钱巍1,杨智景1,冯亚明1,吴爱国2,郭保卫3
    2019, 25(6): 10-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03
    摘要 ( )   PDF(486KB) ( )  

    比较了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稻瘟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淮稻5号、苏垦118在产量、穗瘟病抗性和稻米品质方面的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参试品种,可以作为泰州市稻虾共作模式中主推水稻品种南粳9108的部分替代或补充品种推广应用。

    浙江省 “水稻+”绿色高效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怀燕,王岳钧,王月星,纪国成,秦叶波,许剑锋
    2019, 25(6): 13-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04
    摘要 ( )   PDF(439KB) ( )  

    “水稻+”模式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提质增效和绿色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范本。本文从模式创新、农产品优质化、综合效益提高、产业发展加快等方面论述了浙江省“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应用现状与特点, 指出了水稻生产薄弱、品牌化优势发挥不充分、标准化和规模化及产业化发展不够等问题,并提出因地制宜确立“水稻+”产业化发展主导模式、集成水稻优质稳产技术、大力打造绿色优质品牌等对策措施,促进浙江省“水稻+”产业的绿色高效发展。

    广东再生稻研究进展与展望
    胡香玉,钟旭华*,梁开明,黄农荣,潘俊峰,刘彦卓,傅友强,彭碧琳
    2019, 25(6): 16-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05
    摘要 ( )   PDF(701KB) ( )  

    简述了广东再生稻的发展概况,从品种筛选、种植模式、生长发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广东人工收割再生稻和机收再生稻的研究进展,并对广东机收再生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机收再生稻的生产建议,旨在促进广东机收再生稻的研究和推广。

    不同类型池塘种稻模式下的稻米安全和经济效益研究
    周锡跃,杨通,刘耀斌,楼艳
    2019, 25(6): 20-2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06
    摘要 ( )   PDF(500KB) ( )  

    通过大田生产试验,研究了“青虾-稻”“甲鱼-稻”和“河蟹-稻”三种池塘种稻模式下稻米安全和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在养殖青虾、甲鱼和河蟹条件下,每667 m2水稻产量分别为186 kg、300 kg和250 kg;稻米无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在经济效益方面,池塘种稻模式下每667 m2青虾、甲鱼和河蟹养殖的利润分别为6 409.1元、9 815.0元和4 377.0元,与传统单养模式相比,每667 m2分别增收2 534.2元、2 075.0元和120.0元;产投比和成本收益率分别提高31.7%、19.6%、16.6%和69.2%、192.0%、37.4%。试验证明,池塘种稻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养殖利润、产投比和成本收益率,而且能够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生产优质稻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了淡水养殖和粮食种植的有效统一,体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关于推进湖北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曹鹏,张建设,蔡鑫,罗昆
    2019, 25(6): 24-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07
    摘要 ( )   PDF(750KB) ( )  

    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建成农业强省、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湖北省水稻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了发展成效和主要做法,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湖北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水田旱整对机插水稻镇稻99产量形成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朱正康1,2,唐东南1,曹文雅1,2,李万元1,张家星1,罗刚1,陈琛1,沈丽丽2,陈友林3,张学志3,李兆飞3,王余龙1,姚友礼1,董桂春1*
    2019, 25(6): 28-3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08
    摘要 ( )   PDF(870KB) ( )  

    机插秧与麦秸秆全量还田相结合已成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主推技术。但机插秧秧苗素质弱,生产上普遍存在缓苗期长、分蘖发生迟等问题。传统的稻田整田方式主要为水耕水耙,翻耕、泡田过于频繁,土壤通透性差,不利于幼苗早发根、早分蘖。采用旱耕旱耙方式有利于减轻这一问题。关于旱整方式对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水稻茎蘖动态、产量形成、根系及土壤有关性状影响的研究极少。为此,笔者在上海农场、江苏五图河农场,研究了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整田方式对机插水稻镇稻99上述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旱整田茎蘖动态年度间有一定差异,高峰苗与水整田相近,但成穗率高于水整田;旱整田产量高于水整田,平均增产8.36%。旱整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每穗粒数少,结实率较高;旱整田抽穗期、灌浆结实中期的叶面积系数高于水整田,中、后期光合面积明显增加,单位面积颖花量高于水整田;旱整田抽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经济系数均大于水整田,结实期茎鞘叶干物质比重降幅小于水整田;旱整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单丛不定根数多、单丛根干质量大,有利于前期分蘖的发生,也有利于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提高光合功能;旱整田有效提高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了土壤含水率,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

    双季稻北缘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探讨
    习敏,吴文革*,季雅岚,许有尊,孙雪原,陈刚
    2019, 25(6): 36-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09
    摘要 ( )   PDF(570KB) ( )  

    水稻“一种两收”是我国转型时期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新型稻作模式。本文分析了双季稻北缘地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提出了以“产业化、机械化、优质化、组织化”推动水稻“一种两收”产业发展的对策。

    微生物菌剂对水稻植株性状、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刘一江,都林娜,康华靖*
    2019, 25(6): 39-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10
    摘要 ( )   PDF(535KB) ( )  

    设置了常规种植(CK)、70% CK化肥量+处理后的粪水(B)、CK+喷施菌肥(C)和CK+喷施化肥(D)等4个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植株性状、产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显示,叶绿素含量不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C处理的光合参数显著较高(P<0.05)。考种结果显示,B处理和C处理水稻的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和每株穗质量均高于D处理和CK;测产结果显示,B处理和C处理的水稻产量较高,折合单产分别为542.71 kg/667 m2和573.73 kg/667 m2,C处理比CK增产14.95%。土壤检测结果显示,重金属砷、锌和铜含量CK和B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B处理土壤中的铁和锰元素含量则显著高于CK(P<0.05)。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聚合2个白叶枯病基因改良华占的白叶枯病抗性
    倪深,夏春,应建成,孙红伟,陈红旗*
    2019, 25(6): 43-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11
    摘要 ( )   PDF(436KB) ( )  

    以镇084和IRBB5为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供体亲本,华占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二次回交,再进行一次复交,在分离世代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白叶枯病菌接种鉴定和农艺性状筛选等措施,育成携带xa5、Xa7和xa5+Xa7基因的改良株系各1个,并对改良株系进行了抗白叶枯病鉴定。结果表明,分别携带xa5、Xa7基因的改良株系B1和B2对菌株PXO99均表现为高感,对其他4个菌株都表现为高抗或抗;携带xa5+Xa7基因的株系B3对PXO99表现为中感,对其他4个菌株都表现为高抗,抗性水平明显好于仅携带单基因的B1和B2。

    添加糖类对米饭食味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刘建,曹高燚,赵飞,杜锦,崔晶,向春阳
    2019, 25(6): 46-4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12
    摘要 ( )   PDF(588KB) ( )  

    以津川1号、津原45和津原E28等3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加入不同量的白砂糖和蜂蜜,从调理的角度探讨了添加糖类物质对米饭食味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品尝结果显示,加入一定量的白砂糖和蜂蜜可以使蒸煮米饭的外观、甜味、味道以及综合评价有明显的提高;不同品种达到最佳食味值所添加糖类物质的量有所不同,但差异不大。米饭食味计的测定表现出类似的结果。

    SSR标记在宁波地区水稻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王明湖1, 张孝天2,吴国林2,蒋琪1,施勇烽3
    2019, 25(6): 50-5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13
    摘要 ( )   PDF(516KB) ( )  

    利用农业行业标准NY/T-1433-2007、NY/T-1433-2014中推荐的53对SSR引物,对宁波地区34个水稻品种进行DNA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53对引物在研究材料中共获得183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得到的等位基因数为1~7个,平均每对引物可获得3.5个等位基因。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4份水稻品种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处可分为籼粳两个类群,其中,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组合、6个常规粳稻及3个糯稻归为粳稻类群,6个常规籼稻和5个杂交籼稻归为籼稻类群。用RM590和RM3331对19个甬优杂交稻系列品种进行100粒种子的纯度鉴定,仅甬优2640和甬优50检测到1个单株的混杂。结果为SSR标记在宁波水稻品种的纯度和真伪鉴定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控制水稻中胚轴伸长的QTL定位
    牛世朋,吕育松,邬亚文,魏祥进,圣忠华,焦桂爱,胡时开,唐绍清*
    2019, 25(6): 55-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14
    摘要 ( )   PDF(730KB) ( )  

    水稻中胚轴能够为幼苗破土提供动力,培育长中胚轴水稻品种有助于水稻直播技术的推广,因此,研究水稻中胚轴伸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分析调控水稻中胚轴伸长的遗传基础,以Asominori和IR24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结合其连锁图谱,对2017年杭州收获种子的中胚轴长度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在Asominori/IR24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共检测到3个控制中胚轴伸长的QTL位点,分别位于第2、第3和第7条染色体上,LOD值在2.34~3.41之间,单个QTL对表型贡献率在7.25%~11.07%之间。同时用Asominori遗传背景的IR24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进行验证,qML2对应的代换家系CSSL12的中胚轴与Asominori相比显著伸长,qML7对应的代换家系CSSL37的中胚轴与Asominori相比显著缩短,从而验证了qML2和qML7位点的存在。与先前研究比较,qML3和qML7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同时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对2018年杭州大田环境株高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个QTL位点,均与中胚轴QTL位点不重合,说明控制中胚轴伸长与控制株高有着不同的遗传基础。

    成都市麦(油)茬水稻规模化种植优化模型
    孙加威,阎洪,任哓波,冯生强,何玉亭,王强,杨佳文
    2019, 25(6): 60-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15
    摘要 ( )   PDF(678KB) ( )  

    针对成都市麦(油)茬规模化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劳动力逐年减少与水稻规模化面积扩张间的矛盾、种植时间与种植效益间的矛盾、成本与收益间的矛盾,结合水稻直播、机插、手插的优缺点,运用线性规划构建了水稻规模化生产中播栽环节的优化模型,并结合实际生产进行了模拟应用。结果表明,优化模型得到了唯一最优解,能满足全部约束条件。优化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市麦(油)茬规模化水稻生产中存在的矛盾。由于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模型参数的设置还需结合实际生产情况。

    综合信息
    “中国稻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改期通知
    2019, 25(6): 64-64.  DOI:
    摘要 ( )   PDF(130KB) ( )  

    鉴于水稻育种考种等工作的原因,经各方商定,原定于2019年11月21—23日召开的“中国稻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改在12月7—9日召开,7日报到,8日会议,9日上午考察。其他事项不变。诚恳邀请全国有关稻文化与水稻产业专业工作者与会。具体信息详见 http://www.chinariceinfo.com/Bulletins/201910/27766.html。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     

    专论与研究
    2018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
    林海,王志刚,鄂志国,李红英,庞乾林*
    2019, 25(6): 65-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16
    摘要 ( )   PDF(681KB) ( )  

    小结分析了2018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2018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1 004个次,其中,籼型常规稻76个、籼型两系杂交稻279个、籼型三系杂交稻383个、粳型常规稻210个、粳型杂交稻21个、籼粳交杂交稻12个、不育系23个;从品种选育主体看,企业参与选育的品种高达79.10%;2018年籼型常规稻、籼型三系杂交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平均区试单产分别为493.06、578.90、595.94、630.68和661.15 kg/667 m2;2018年通过审定水稻品种的优质达标率为65.04%,其中,籼稻为46.75%、粳稻为79.42%、杂交稻为47.19%、常规稻为73.43%;广东和辽宁具有较优异的稻瘟病抗性资源,云南、福建、广东和江苏有较好的白叶枯病抗性资源,安徽、山东具有较好的条纹叶枯病抗性资源,安徽和云南具有较好的稻曲病抗性资源,云南选育的品种对纹枯病抗性较好。

    品种与技术
    氮肥处理对小站稻金稻919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志玺1,2,崔晶2,孙玥1,苏京平1,王胜军1,刘学军1,崔中秋1*
    2019, 25(6): 72-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17
    摘要 ( )   PDF(792KB) ( )  

    为进一步明确氮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通过优化和调控施氮量及施氮方式,旨在达到稳产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稻米品质。试验采用小站稻金稻919为供试材料,设置了3种氮肥处理,其中以当地习惯施氮方式作为对照(CK)。同时也分析和探讨了不同穗位和一、二次枝梗着生稻谷对金稻919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处理对金稻919的糙米外观品质的影响在0.1%水平显著,上部穗位和一次枝梗着生稻谷的直链淀粉含有率均显著低于下部穗位和二次枝梗着生稻谷,上部穗位和一次枝梗着生稻谷的糙米粒厚、稻米淀粉糊化特性(除糊化温度外)均显著低于下部穗位和二次枝梗着生稻谷。综上所述,氮肥处理对不同穗位着生稻谷和一、二次枝梗着生稻谷存在显著影响,不同穗位着生稻谷和一、二次枝梗着生稻谷稻米的理化特性有显著差异,最终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

    播期对三江平原主栽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马瑞1,黄成亮1,孟英2,刘猷红2
    2019, 25(6): 79-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18
    摘要 ( )   PDF(431KB) ( )  

    通过播期试验对三江平原5个主栽水稻品种的主要生育时期、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品种生育期均明显缩短,且主要体现在出苗-拔节阶段生育天数的减少,拔节-抽穗、抽穗-成熟阶段变化不显著;播期推迟,出苗到抽穗天数减少,这与日均温度升高、日均光照时数减少有关;晚熟品种早播有利于获得高产;中早熟品种可以适当推迟播期,以求达到更高产量。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王静静,唐小洁,张鹏,孙善国,张彦兵,李东升,杜洪艳*
    2019, 25(6): 83-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19
    摘要 ( )   PDF(335KB) ( )  

    以苏北地区常规粳稻苏秀86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稀落谷不同长秧龄和常规落谷常规秧龄两种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秧龄25 d常规落谷相比,稀落谷秧龄25~35 d的处理秧苗素质有所提高,移栽后发根速度快,缓苗期短;在栽插基本苗一定的情况下,稀落谷的处理随着秧龄的增加,水稻产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秧龄30 d稀落谷的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秧龄35 d稀落谷的处理和秧龄25 d稀落谷的处理,产量最低的是秧龄40 d稀落谷的处理。总体上,稀落谷秧龄在25~35 d之间时秧苗素质较高,产量较秧龄25 d常规落谷处理增产57.0~130.5 kg/hm2,说明该品种稀落谷条件下秧龄弹性较大,适当延长秧龄(30~35 d)更有利于获得高产。

    单季稻不同施肥方式的减肥及增产效应
    方文英1,姚荣建2,陈佳麒1,沈桂法2,金益民3
    2019, 25(6): 86-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20
    摘要 ( )   PDF(319KB) ( )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的减肥和增产效果,本文开展了单季稻施用缓控释肥与传统速效肥料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水稻成熟期较不施肥对照推迟3 d,不同施肥处理间成熟期没有差异;单季稻分蘖主要在栽后23~38 d 期间发生,施肥可促进分蘖发生,常规配方施肥与缓控释肥处理间分蘖发生量差异不大;与常规配方施肥相比,缓控释肥处理的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贡献率分别提高26.1%和34.4%,施肥次数减少1次,减肥19.3%,产量提高1.7%。不同缓控释肥的施用效果以“好乐耕”和“稻坚强”效果较好,与常规配方施肥相比,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36.10元/667 m2、138.80元/667 m2。

    植保无人机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效果评价
    邵国民1,骆琴2,何信富2,周宇杰2*
    2019, 25(6): 89-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21
    摘要 ( )   PDF(376KB) ( )  

    通过植保无人机、担架式喷雾机2类器械3种药剂配方对水稻直播田杂草防除效果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发现,无论采用无人机还是担架式喷雾机进行防治作业,对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防效相当;19%氟酮磺草胺SC(肯收)10 mL/667 m2+10%氰氟草酯EC(千金)150 mL/667 m2、40%氰氟草酯EC(卫稻夫)150 mL/667 m2、10%氰氟草酯EC(千金)150 mL/667 m2 3种药剂处理对千金子的防治效果相近,药后7~40 d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基本在90%以上,并且对稗草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因此认为,在水稻直播田防除杂草时,可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药。

    水稻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试验示范
    庞子千
    2019, 25(6): 93-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22
    摘要 ( )   PDF(318KB) ( )  

    为探索水稻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不同种植密度(纵横行)、不同播种量(穴粒数)、不同施肥水平对水稻生育期、分蘖动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最佳栽培管理方式,为推广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水稻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是一项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先进栽培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水稻人工直播栽培方式,适宜瑞安当地水稻栽培推广应用。

    不同生物农药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蒋鹏1, 徐富贤1,2*,刘茂1,熊洪1,张林1,朱永川1,周兴兵1,郭晓艺1
    2019, 25(6): 95-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23
    摘要 ( )   PDF(370KB) ( )  

    2018年在四川省德阳市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了5种生物农药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僵菌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其白穗率最低,较化学农药康宽降低了27.5%;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苦参碱、藜芦碱处理齐穗期的白穗率均高于康宽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与康宽处理相比,绿僵菌处理的杂交中稻产量增加了3.0%,增产不显著;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藜芦碱处理的杂交中稻产量与康宽处理相当。综合产量和白穗率来考虑,用绿僵菌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二代螟虫)进行防治较为适宜。

    籼粳杂交稻稻曲病防治药剂与防治适期探讨
    周宇杰,徐越坚,何信富
    2019, 25(6): 98-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24
    摘要 ( )   PDF(388KB) ( )  

    通过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2在6个不同生育期防治稻曲病的防效进行比较,发现在全田10%~20%植株剑叶完全抽出(即破口前16 d)时施药对稻曲病的预防效果最佳,校正防效达95.54%,如推迟至破口前12 d、破口前5 d和破口期进行防治,防效逐步下降,而提前到破口前21 d,防效也没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认为,预防籼粳杂交稻稻曲病应在全田10%~20%植株剑叶完全抽出(即破口前16 d)时进行防治最为适宜,药剂可采用30%苯甲·丙环唑EC。

    脆秆粳稻新品系主要特征特性的比较分析
    李健,方兆伟,王宝祥,杨波,迟铭,卢百关,刘艳,陈庭木,刘金波,邢运高,徐波,孙志广,徐大勇
    2019, 25(6): 100-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25
    摘要 ( )   PDF(401KB) ( )  

    通过复交、回交方式,将脆秆基因导入到常规水稻品种中,在后代分离群体中选育出具有优良农艺性状、适合生产上种植的2个脆秆新品系CG16-3和CG16-9。新品系产量性状较好,品质优良,抗病性好,尤其是后期不易倒伏,收获时秸秆易粉碎,利于秸秆还田。

    超高产籼粳杂交稻春优927的选育及其栽培制种技术
    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
    2019, 25(6): 103-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26
    摘要 ( )   PDF(398KB) ( )  

    春优927系中国水稻研究所用春江16A作母本、C927作父本杂交育成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组合,具有产量潜力大、熟期早、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米质优、适应性广等优点。本文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水稻始穗期喷施叶面肥(药剂)混配组合的试验效果
    童传洪1,王艳1, 陈发忠2,陈义3,庄光学4,熊义勤5*
    2019, 25(6): 106-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27
    摘要 ( )   PDF(410KB) ( )  

    在水稻始穗期选用抗早衰增产专用叶面肥“真打粮”、增产配方组合“保美乐”、植物调节剂“碧护”+叶面肥“美护磷钾”、防病增产药剂“拿敌稳”+“安泰生”等开展了混配叶面喷施保穗技术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处理都具有增产、增强水稻抗病能力、提升稻米品质的作用。其中,“真打粮”处理的产投比高,在增强水稻抗性、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方面效果显著,增产增效明显。

    文化专栏
    稻农的歌声
    周华诚
    2019, 25(6): 109-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28
    摘要 ( )   PDF(949KB) ( )  

    作为中国南方水稻产区之一的浙西衢州,农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水稻息息相关,稻文化深深地浸透在每一位农人的精神血液与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在立春举行仪式,迎接“春神”;在谷雨前后播种,从种子中获得生命的智慧;在插秧时吟唱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甚至与遥远的日本有着某种呼应关系;他们敬畏自然,也敬畏农具上的神明,生活中也遵循规矩行事;他们做饭、吃饭,都带着珍惜之心。作者在本文中所呈现的,即是浙西衢州这一片土地上,与稻文化相关的几种生活日常。

    南方的稻香
    王远鸿
    2019, 25(6): 114-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6.029
    摘要 ( )   PDF(482KB) ( )  

    中国是已知的世界栽培稻起源地。在有关大禹治水的古文文献中,就有关于稻作文化的记载。稻米作为人类的重要主食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明显优点。水稻的种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南方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十分有利水稻生长。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演进发展,水稻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五谷之首”。青浦朱家角地区的“青角薄稻”是流传至今的水稻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