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综合信息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文化专栏
    各地稻米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杂交水稻抗病虫育种实践与思考
    谢华安
    2020, 26(1):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01
    摘要 ( )   PDF(667KB) ( )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的水稻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发明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当前粮食生产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的“双减”目标新形式下,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和广适应性的水稻新品种势在必行。笔者就高抗稻瘟病恢复系明恢63及几个抗飞虱恢复系的育种实践向大家做介绍。

    中国大米安全风险分析
    石少龙
    2020, 26(1): 6-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02
    摘要 ( )   PDF(655KB) ( )  

    在分析我国大米处于适度进口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大米安全的若干风险,即国内大米消费人口有增无减,国内大米生产增长空间不大,水资源、土壤环境等影响水稻生产的问题仍然严重,“镉大米”成为大米质量安全的痛点,粮源、贸易与禁运风险存在过或可能再度发生,大米进口毕竟有了量的突破,大米进口集中在个别国家可能导致真需粮时无粮,低价大米长期流入国内不利于保护稻农利益,大米实际进口量大于统计进口量可能误导决策。

    水稻因土质施肥方法探讨
    叶昌,黄秀,褚光,徐春梅,陈松,章秀福,王丹英*
    2020, 26(1): 11-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03
    摘要 ( )   PDF(637KB) ( )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反应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成土颗粒的组成状况。不同质地土壤间养分含量、蓄水导水、保肥供肥、保温导热、耕性、微生物种类及其活动等性能的差异,影响肥料的固定、转化、吸收和流失,并影响作物的产量形成,进而形成区域性的肥料利用效率的差异。水稻肥料利用状况的改善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土壤质地对肥料利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简要介绍了不同质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和理化性质差异,分析了土壤质地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简要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不同土质土壤的肥料高效施用方法。

    稻米锌含量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吴婷1,李霞1,黄凤林2,胡标林1*
    2020, 26(1): 16-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04
    摘要 ( )   PDF(772KB) ( )  

    锌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米尤其是精米中的锌含量非常低,提高稻米锌含量能有效缓解人体锌缺乏症。本文综述了稻米锌含量的遗传变异,稻米不同部位锌的分布模式、遗传模式、QTL定位、基因克隆及育种进展,为水稻富锌分子育种提供重要参考。

    综合信息
    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召开
    2020, 26(1): 22-22.  DOI:
    摘要 ( )   PDF(170KB) ( )  

          2019年12月8日,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首届全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年会、中国稻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张洪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中国作物学会第二届水稻专业委员会会长程式华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科研人员、水稻种业和米业企业负责人、稻文化研究推广人员2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胡培松院士当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钱前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院长邓国富、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隋国民等19位著名水稻遗传、育种、栽培、植保等领域专家当选副会长,赵正洪、王丰、潘国君等122位全国地方水稻研究所所长、专家当选委员。
          新当选会长胡培松院士发言感谢各位院士、各位领导、同行们对予他的信任、支持和关心,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胡培松院士指出,水稻是我国60%以上居民的主食,对保障口粮绝对安全意义重大。当前,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资源环境日益趋紧、市场波动不断加剧、种稻效益持续下滑、科技有效供给不足、种业走出去难度很大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让农民轻松种稻、快乐赚钱”“让居民吃得安全、吃出健康”“把水稻种业做大做强”等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水稻科研人员应该居安思危、冷静思考,深刻分析当前水稻生产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展望新征程,胡培松表示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与水稻科技界同仁一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共同谱写我国水稻产业绿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新篇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随后,万建民院士、谢华安院士、陈温福院士、张洪程院士、卢其松副总经理和陈金节研究员在大会上分别作了题为“稻米品质的分子育种研究”“杂交水稻抗病虫育种实践与思考”“我国优质(优良食味)粳稻生产——过去、现在与将来”“生育约束型直播稻生态生理特性与稳产栽培技术途径”“中国稻米需求与发展”和“中国水稻种业发展的思考”等精彩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赞誉、高度评价。
          在首届全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年会上,代表们研讨了筹建全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年会、中国水稻科学发展基金等事宜;“中国稻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作了“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广西区农业科学院院长邓国富研究员作了“广西壮族稻作那文化”、中国水稻研究所沈希宏研究员作了“水稻文化漫谈”、上海浦东百欧欢有机生态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田月皎教授作了“稻米的现代饮食文化”等专题报告,传播、弘扬我国悠久、丰富和灿烂的农耕文明。 

    专论与研究
    我国水稻直播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冯延江1,王麒1,2,赵宏亮1,宋秋来1,2,孙羽1,曾宪楠1
    2020, 26(1): 23-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05
    摘要 ( )   PDF(745KB) ( )  

    水稻直播技术因其节约资源、省工省力,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本文介绍了直播的类型及利弊,阐述了直播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分析了高产直播栽培的关键环节,并以降低水稻生产损失为目的,展望了水稻直播技术的发展趋势。

    远缘杂交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张国栋1,邹丹丹1,单贞1,邵晓宇1,张梦旭1,郭海鹏1,米铁柱1,2,李继明1*
    2020, 26(1): 28-3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06
    摘要 ( )   PDF(833KB) ( )  

    水稻种内基因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进一步挖掘种间、属间及亚远缘物种的有利基因,维持栽培稻遗传多样性,实现水稻超高产、优质和多抗育种,本文综述了远缘杂交所涉及的分子机理及水稻远缘杂交育种的思路,概述了水稻种间和属间远缘基因资源的研究成果、远缘杂交障碍及克服途径、多种技术在水稻远缘杂交方面的发展概况等,为加快远缘物种基因资源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盐胁迫下外源功能微生物调控水稻生长特征研究
    武珈亦1,黄洁2,白志刚2,朱练峰2,曹小闯2,朱春权2,金千瑜2,张均华2*
    2020, 26(1): 34-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07
    摘要 ( )   PDF(553KB) ( )  

    以高产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为材料,设置2个盐胁迫处理(S0,正常生长条件;S1,盐逆境,3 g NaCl/kg干土)和2个微生物处理(M0,对照;MM,荧光假单胞菌与巴西固氮螺菌共同接种水稻根际环境),研究了盐胁迫下外源功能微生物对水稻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0处理相比,S1处理下水稻植株生育期严重滞后,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显著降低;与S1M0处理相比,S1MM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剑叶光合速率、地上部干物质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可见,荧光假单胞菌与巴西固氮螺菌进入稻田土壤可缓解盐逆境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提升水稻叶片光合能力、耐盐性能,并显著提高水稻分蘖能力和结实率,增加千粒重,进而增加水稻产量。

    HPLC法测定孕穗期水稻剑叶中多种内源激素的含量
    尚蓉霞1,余欣2,石鸿宇2,吴汉3,武立权1*,李娟4*
    2020, 26(1): 37-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08
    摘要 ( )   PDF(648KB) ( )  

    以孕穗期水稻剑叶为材料,建立了HPLC法,对水稻中的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玉米素(Z)和水杨酸(SA)等5种植物内源激素进行分离和测定。以甲醇为提取溶剂,再经SPE C18小柱过柱子除杂。HPLC分离采用C18(5 μm×4.6×250 nm)反向色谱柱,最终采用PDA检测;以甲醇-水(0.5%乙酸)为流动相,流速为0.9 mL/min,进样量为20 μL,在波长254 nm、272 nm和236 nm下同时检测。洗脱梯度为:0~4 min,A:20%~30%; 4~10 min,A:30%~48%;10~20 min,A:48%~80%;20~30 min,A:80%;30~35 min,A:80%~20%;35~40 min,A:20%。结果表明,5种激素峰形良好、尖锐且保留时间稳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3.125~1 000 mg/kg,决定系数R2>0.9996,加标回收率达45.73%~116.70%。同时,本研究采用建立好的方法对不同胁迫处理下孕穗期水稻剑叶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分离测定,效果良好。

    不同杂交中稻品种开花期耐高温性鉴定
    徐富贤1,2,周兴兵2,张林1,2,蒋鹏1,2,刘茂1,2,郭晓艺1,2,朱永川1,2, 熊洪1,2
    2020, 26(1): 41-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09
    摘要 ( )   PDF(524KB) ( )  

    2013年、2016年分别以40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和自然高温条件下鉴定了不同品种开花期的耐高温性。结果表明,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下鉴定耐高温指数≥0.5的品种,两种条件下的耐高温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下鉴定的耐高温指数≤0.49的品种,两种条件下的耐高温指数的相关性不显著,原因在于部分在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下鉴定的不耐高温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因花时早而避开了高温伤害,仍表现出较高的耐高温指数。根据开花期耐高温性可以把杂交水稻分为耐避双重型、耐高温型、避高温型和高温敏感型4种类型。

    以种子电导率为指标定位水稻耐储藏QTL
    曹玉洁#,费月新#,赵文佳,侯璐燕,王越,吴敏,许珊,吴洪恺*
    2020, 26(1): 46-4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10
    摘要 ( )   PDF(557KB) ( )  

    水稻长时间储藏后,种子活力下降,稻米品质劣变,往往造成重大损失。开展水稻耐储藏研究,遗传改良水稻的耐储藏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以秀水134为背景亲本,以扬稻6号为供体亲本构建的BC3F2高代回交群体为材料,以电导率为指标进行表型-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定位耐储藏QTL。以-log10(P)>2为阈值,共检测到16个耐储藏相关的QTL。其中,RM5455(相对加性效应为-12.93%)、RM1132(相对加性效应-13.76%)和RM248(相对加性效应-14.66%)位点区域均存在着效应较大的耐储藏QTL。

    稻瘟病抗性基因对安徽省稻瘟病菌种群抗性的影响
    张海珊,杨雪,章东方,严丹侃,顾江涛,张爱芳*
    2020, 26(1): 50-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11
    摘要 ( )   PDF(482KB) ( )  

    为分析抗稻瘟病基因对安徽省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水平的影响,采用10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品系对安徽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同时对201份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Pi9进行扩增,结合田间抗性表现,分析抗性基因Pi9的利用价值。抗性基因 Pi9、Pik、Pizt等对安徽地区的稻瘟病菌株具有较好的抗性,抗性频率分别为66%、60%和54%,其中携带Pi9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的田间抗性表现也较好,说明Pi9可直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安徽地区水稻品种选育抗原基因。

    云南机插籼稻品种产量潜力分析
    李贵勇1#,朱海平1#,夏琼梅1,龙瑞平1,邓安凤1,叶进华2,候永顺3,杨从党1*
    2020, 26(1): 54-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12
    摘要 ( )   PDF(375KB) ( )  

    以36个籼稻品种为材料,在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开展了机插稻种植试验研究,对品种产量、群体质量、倒伏情况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机插籼稻平均产量10.03 t/hm2,颖花量5.62万/m2,结实率72.23%,收获指数0.56,最大叶面积指数9.91,抽穗期干物质量1 619.28 g/m2,倒伏指数79.16,总叶龄18.22,其中产量最高的品种为C两优华占,产量为11.46 t/hm2;低产机插籼稻平均产量7.03 t/hm2,颖花量5.27万/m2,结实率53.87%,收获指数0.46,最大叶面积指数7.89,抽穗期干物质1 494.12 g/m2,倒伏指数85.05,总叶龄17.56。总之,结实率是机插籼稻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高产品种在适当降低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结实率可以获得超高产,低产品种只有在增加移栽基本苗数的基础上提高有效穗数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华南地区引进水稻品种(系)在江汉平原的适应性研究
    王毅1,2,赵伏伟3,伍振华1,汪胜勇1,胡勤政1,邱先进1,2,田小海1,2*
    2020, 26(1): 57-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13
    摘要 ( )   PDF(633KB) ( )  

    以华南来源的35份常规水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江汉平原分高温栽培期和缓温栽培期两期播种,对其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考察,评价其在本地区利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平均理论产量为520.1 kg/667 m2,收获指数在0.5左右,全生育期110~120 d;整精米率达到国标1级的分别有26个(Ⅰ期播种)和35个(Ⅱ期播种);垩白度达到国标1级的分别有22个(Ⅰ期播种)和29个(Ⅱ期播种);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标优质的分别有31个(Ⅰ期播种)和34个(Ⅱ期播种)。桂育9号等15个品种(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表现灌浆品质稳定,粤禾丝苗等4个品种(系)表现产量和品质双优。华南来源水稻品种(系)在江汉平原普遍表现出品质好、产量稳定、生育期适中等特点,但由于其在高温栽培期时部分品种(系)品质大幅度降低,因此其总体上更适于在缓温栽培期栽培,即作一季晚稻或双季晚稻栽培;产量和品质双优的品种(系)可以优先直接生产利用或作为育种材料深度开发。

    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
    刘磊1,廖萍1,王海媛1,张俊2,曾勇军1,黄山1*
    2020, 26(1): 63-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14
    摘要 ( )   PDF(533KB) ( )  

    生物炭对改良酸性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常规稻中嘉早17(早稻)和杂交稻五优308(晚稻)为供试品种,于2015年开始设置不施生物炭(C0)和一次性施用生物炭20 t/hm2(C20)处理,以阐明施用生物炭3年后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结果表明,与C0处理相比,C20处理显著提高双季早稻产量,但对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C20处理显著提高早、晚稻钾素吸收,对早稻氮素和磷素吸收有增加的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试验进行4年后,C20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因此,在本试验中的酸性红壤上一次性施用生物炭后的第4年,生物炭仍然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具有提升效应。

    品种与技术
    不同控释氮肥运筹对粳稻养分吸收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吕思琪,张迪*,徐文越,陆磊,许芳维
    2020, 26(1): 67-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15
    摘要 ( )   PDF(689KB) ( )  

    以绥粳18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一次性施入控释氮肥免追肥条件下,设置不同施肥量(高、中、低、无)和施肥深度(5 cm、10 cm),探讨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粳稻养分吸收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粳稻各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均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施肥深度5 cm组,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粳稻的氮吸收总量增加,同时可促进磷的吸收,但影响幅度较小。钾变化与氮、磷变化有所不同。施肥深度10 cm 组,施高量氮肥抑制了粳稻对磷的吸收、减少了对氮的吸收,但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对钾的吸收无显著影响。施用树脂包膜控释肥,纯氮用量为153 kg/hm2、施肥深度5 cm、一次性施肥免追肥可获得最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并显著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对水稻抗病性及产量的影响
    骆琴,周宇杰*,何信富
    2020, 26(1): 72-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16
    摘要 ( )   PDF(319KB) ( )  

    设置0.01%芸苔素内酯SL(芸天力)+常规杀菌(处理3)、0.01%芸苔素内酯SL+9%吡唑醚菌酯AS(芸乐收)+常规杀菌(处理4)、常规杀菌(处理2)及喷清水(处理1)4个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对水稻抗病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3和处理4不仅能有效增强水稻对纹枯病和稻曲病的抗性,还能提升产量,与常规杀菌处理(处理2)相比,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效分别提升5.66%~21.7%和9.13%~20.55%,增产22.33%~24.59%。因此,在使用常规药剂的基础上可以增用0.01%芸苔素内酯SL或9%吡唑醚菌酯AS,能获得更好的防效和更高的产量。

    育秧基质与秧盘组合对北方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刘军,韩勇,李建国,沈枫,刘博,姜秀英,吕军,姚继攀,蒋洪波,解文孝*
    2020, 26(1): 75-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17
    摘要 ( )   PDF(634KB) ( )  

    在辽宁西部早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北方粳型超级稻辽粳399为参试品种,探讨了不同育秧基质与秧盘组合处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客土作育秧基质相比,其他3种育秧基质均具有提升秧苗素质的作用;与对照(客土+盒式秧盘)相比,其他7个组合处理下的秧苗素质更好,且运输更加方便,移栽根系损伤轻、缓苗时间短,并以M2K2组合处理(有机育苗基质+钵形毯状秧盘)表现最优,产量也最高,比对照增产11.91%。

    稻田养鱼模式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周兴兵1,刘茂1,张力2,蒋鹏1,张林1,郭晓艺1, 朱永川1, 熊洪1,徐富贤1*
    2020, 26(1): 80-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18
    摘要 ( )   PDF(444KB) ( )  

    以大穗型杂交中稻蓉18优1015和多穗型杂交中稻内6优103为材料,于2018年在四川泸县开展试验,研究稻鱼共生模式下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1,减氮66.6%;N2,减氮33.3%;CK,常规施氮,施氮量135 kg/hm2)对杂交中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N2处理最高,较CK增加2.8%;多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CK最高,较N2、N1处理分别增加5.3%、20.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有效穗数、干物质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大穗型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2、N1处理较CK分别增加63.2%、45.6%,多穗型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N2处理较CK增加了27.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与CK相比,N2、N1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74.6%和48.2%。可见,在稻田养鱼模式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杂交中稻的适宜减氮量为33.3%。

    氮肥与穴苗数对机插优质稻南粳9108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张军1,王爱华1,方书亮1,裘实2,周冬冬1,刘忠红1
    2020, 26(1): 84-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19
    摘要 ( )   PDF(593KB) ( )  

    以优质粳稻南粳9108为机插材料,设置每hm2 施纯氮225 kg、270 kg和315 kg 3个施氮水平,3苗/穴和5苗/穴2个栽插密度,研究了施氮量和穴苗数对南粳9108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270 kg/hm2处理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加工品质中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下降趋势,外观品质得到改善,但食味品质变劣,RVA谱特征值中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变小,而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升高;随穴栽苗数增加,低氮处理实产增加,中、高氮处理呈降低趋势,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均变劣,食味值也降低,RVA谱特征值各指标呈上升趋势;施氮量270 kg/hm2和3苗/穴的组合南粳9108实测产量最高,施氮量为225 kg/hm2和5苗/穴的组合可实现稳产优质的目标。本文总结了机插稻南粳9108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关键,可为进一步扩大该品种的种植面积提供技术参考。

    不同育秧方式对连作晚稻超秧龄机插质量的影响
    周建霞,陈晓阳,钱秋平*,朱浩,虞涛,陈丽平,邓飞
    2020, 26(1): 89-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20
    摘要 ( )   PDF(355KB) ( )  

    以甬优538、甬优9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轻多效唑水育秧(T1)、重多效唑水育秧(T2)和轻多效唑旱育秧(T3)三种育秧方式对水稻超秧龄机插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2、T3处理的苗高、生物量受到抑制,成秧率变高,漏秧率降低,基本苗数增加;机插后2个品种的抽穗期均推迟,甬优538 T2、T3处理的产量高于T1处理,甬优9号T2、T3处理的产量低于T1处理。

    高档优质中稻农香32的选育及应用
    张世辉,赵正洪,周斌,周政,吕艳梅
    2020, 26(1): 92-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21
    摘要 ( )   PDF(277KB) ( )  

    农香32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以带光壳血缘的中间材料AF6-82/R80作母本,与三合占×农香16 杂交,多代系统选择稳定优良株系,再与AF6-82×R80杂交定向选择育成的香型优质籼稻品种。2015年6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8年11月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作为适用于“虾-稻”模式的水稻品种,农香32表现出高产、广适、优质的特点,在生产上被迅速推广。

    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种优糖稻2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杨瑞芳1,朴钟泽1,万常照1,李钢夑2,龚长春1,白建江1*
    2020, 26(1): 94-9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22
    摘要 ( )   PDF(417KB) ( )  

    优糖稻2号系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一个富含抗性淀粉的功能水稻新品种,2019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优糖稻2号抗性淀粉含量高达13.1%。抗性淀粉是在健康者小肠中不被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的总称,具有控制血糖、预防肠道疾病、控制体质量、促进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本文介绍了优糖稻2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杂交稻谷优3301母本直播制种技术研究
    陈建民1,2,周军爱2,罗炜强2,温怀常2,顾建强1,2,王锋1,2 *
    2020, 26(1): 96-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23
    摘要 ( )   PDF(482KB) ( )  

    以谷丰A和闽恢3301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育系谷丰A在直播和育秧移栽两种制种方式下生育期、育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直播较移栽生育期缩短3 d左右,花期更加集中,午前花率、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等均显著提升,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等农业性状也得到较大提升,制种产量表现突出,与育秧移栽制种方式相比增产达5.76%。谷丰A直播制种可节约成本,增加制种产量,提高制种效益,每hm2增收达      6 786元,增收10.17%。

    籼粳杂交稻“头季稻+再生稻”亩产超吨粮栽培技术
    何水清,易建群,周良义
    2020, 26(1): 100-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24
    摘要 ( )   PDF(389KB) ( )  

    经浙江农业之最办公室组织专家测产验收,2018年常山“头季稻+再生稻”百亩方两季相加产量为       1 159.3 kg/667 m2,比2016年浙江省纪录产量超113.5 kg/667 m2。本文对该示范方采用的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主要包括优质高产品种选择、早播早栽、平衡施肥、通气灌溉、留桩高度等,以为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文化专栏
    品味稻米
    沈希宏
    2020, 26(1): 102-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25
    摘要 ( )   PDF(461KB) ( )  

    以一位稻米从业者的感想出发,对我国稻米的地位、历史文化、产量、品质、市场反应等进行了简要描述和讨论。期望能更广泛地来尊敬稻米、更大角度来品味稻米。

    各地稻米
    塘崖贡米地理标志及其独特生产技术
    刘延刚
    2020, 26(1):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26
    摘要 ( )   PDF(502KB) ( )  

    塘崖贡米是山东省名优特产,于2013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本文阐述了塘崖贡米特定的生产地域、独特的产地环境、丰富的人文历史及特有的产品品质,并从产地选择、品种选择、生产管理、适时收获及加工等方面总结了塘崖贡米独特的生产方式,同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探讨,旨在最大程度地维护塘崖贡米的品牌质量,进一步提高塘崖贡米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泰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分析及建议
    杨大柳1,胡中泽1,衣政伟1,冯亚明1,王显1*,刘云飞2
    2020, 26(1): 108-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1.027
    摘要 ( )   PDF(446KB) ( )  

    系统阐述了泰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分布区域、经营主体、种养模式等,统计了不同种养模式的应用面积、产量及收益,对稻田综合种养及常规稻麦种植两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