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11-20
    上一期   

    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稻文化
    广告·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
    我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挑战与思考
    冯宇鹏, 贺娟, 梁健, 刘阿康, 陈丹阳, 万克江
    2025, 31(6): 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01
    摘要 ( )   HTML ( )   PDF(501KB) ( )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粮食安全工作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相关工作。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其单产提升是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关键举措。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稻谷单产水平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在国际上缺乏可直接照搬借鉴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成功经验与成熟做法。与此同时,我国水稻生产还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一方面,不同稻区之间单产水平差异显著,部分稻区单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另一方面,极端气候事件近年来多发频发,干旱、洪涝、高温热害等自然灾害对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单产提升的难度。针对制约我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的诸多因素,本文深入剖析了我国水稻单产提升的可行性与潜在机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稻区推进单产提升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点,明确了各区域的重点任务,阐述了与之配套的支撑服务措施,旨在为我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全面、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参考。

    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以广德为例
    王亚梁, 朱德峰, 申红芳, 万克江, 朱晖, 张均华, 王丹英, 符冠富, 万品俊, 唐伟, 陈惠哲, 李春生, 徐树仁
    2025, 31(6): 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02
    摘要 ( )   HTML ( )   PDF(626KB) ( )  

    针对中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已进入瓶颈期的现状,中国水稻研究所紧扣“藏粮于技”战略,以“整县制推进”为抓手,系统开展了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推进过程中,集成创新了“条播壮秧定苗机插”全域全要素技术模式。该模式以选用优质高产品种为基础,精准条播壮秧培育与基本苗数定量机插为核心技术,同时辅以厚沃耕层构建、精量增效施肥、灌排设施科学配套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配套技术。2025年,在安徽省广德市的大面积实践显示,通过广泛推广籼粳杂交稻品种及条播壮秧机插技术,万亩示范片的单产实现显著提升,增幅高达20%以上。应用研究进一步证实,品种的及时更新与技术的集成应用是推动大面积提产增效的有效手段。然而,中低产田的改良、部分地区病害的有效防控、直播稻杂草的科学管理以及小规模种植主体面临的高机插成本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配套实施中低产田的改良措施,并集成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丰产技术,以促进水稻大面积单产的全面提升。

    东港市“整县制推进”水稻产量提升路径探讨
    陈盈, 杜平, 包凯军, 宫殿凯, 于广星, 李睿, 代贵金, 刘宪平, 郑文静
    2025, 31(6): 9-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03
    摘要 ( )   HTML ( )   PDF(487KB) ( )  

    东港市是我国黄海稻区优质稻米核心产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3万hm2左右,年产稻谷约35万t。近年来,东港市水稻单产增长陷入停滞,提升单产工作遭遇瓶颈。本文从整县制实现大面积产量提升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水稻单产的提升路径:通过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构建“监测预警精准化、防控技术绿色化、作业服务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控体系;推进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本文旨在探索一条“绿色化、高产化、优质化、产业化”协同发展的路径,为增强水稻供给保障能力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专论与研究
    我国主要产区水稻主导品种稻米品质比较分析
    胡贤巧, 卢林, 符渊淼, 姜慧萍, 闪月, 陈铭学, 丁利群
    2025, 31(6): 12-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04
    摘要 ( )   HTML ( )   PDF(921KB) ( )  

    为全面、科学地了解我国水稻主导品种的品质状况,本研究收集了2023年在14个省份主导种植的72份水稻样品,分析并比较了东北粳稻、南方粳稻、长江流域籼稻、东南沿海籼稻以及东南沿海早籼稻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用品质、糊化特性和营养品质方面的差异。在粒型方面,东北粳稻以短粒型和中粒型品种为主,南方粳稻以短粒型品种居多,长江流域籼稻和东南沿海籼稻则以长粒型品种为主,而东南沿海早籼稻均为中粒型品种。在加工品质方面,粳稻明显优于籼稻。东北粳稻、东南沿海籼稻和长江流域籼稻的外观品质较好,而东南沿海早籼稻和南方粳稻垩白度较高、透明度较差,外观品质相对逊色。除东南沿海早籼稻外,其他类型主导品种均展现出良好的蒸煮食用品质,优质率达到90.0%以上。东南沿海早籼稻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符合米粉专用稻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加工用途。糊化特性分析结果显示,与籼稻相比,粳稻的冷胶黏度、崩解值和回冷值较低,米饭质地柔软且弹性较好,更具嚼劲,米饭冷却后更为柔软;与东北粳稻相比,南方粳稻的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回冷值更低,崩解值更高,米饭更为柔软且黏性更强,但弹性略逊于北方粳稻,冷却后米饭依然柔软。东南沿海早籼稻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回冷值最高,崩解值最低,米饭口感硬而糙,冷却后较硬,但淀粉不易降解,适合加工米线等产品;长江流域籼稻和东南沿海籼稻的糊化特性无显著差异。总体而言,我国水稻主导品种具有优良的蒸煮食用品质或加工用途。

    早晚稻品种米饭淀粉消化特性比较
    李莉, 胡丽琴, 邓启长, 曹威, 曹放波, 陈佳娜, 黄敏
    2025, 31(6): 20-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05
    摘要 ( )   HTML ( )   PDF(513KB) ( )  

    In order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s in starch diges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ooked rice between early- and late-season rice cultivars, three early-season rice varieties, namely Zhongjiazao 17, Zhongzao 39, and Xiangzaoxian 24, and three late-season rice varieties, namely Yuzhenxiang, Xiangwanxian 17, and Meixiangzhan 2, were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o compar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rice starch composition, protein content, and starch RVA characteristics) and digestion properties of cooked rice between early- and late-season rice varie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late-season rice, the active digestion duration of early-season rice increased by 52.34%, and the glucose production rate decreased by 38.2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glucose production between early- and late-season rice. The amylose content, the ratio of amylose content to amylopectin content, and protein content of early-season rice were 44.77%, 69.23%, and 23.27% higher than those of late-season rice, respectively, while the total starch content and amylopectin content were 3.72% and 16.14% lower than those of late-season rice,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late-season rice, the through viscosity, final viscosity, setback viscosity, consistency viscosity and peaking time of early-season rice increased by 33.66%, 33.43%, 420.00%, 32.96%和 5.26%,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peak viscosity, breakdown viscosity, and pasting temperature of early-season rice decreased by 6.34%, 50.12%, and 1.82%, respectively.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glucose production rate of cooked rice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mylose content, the ratio of amylose content to amylopectin content, through viscosity, final viscosity, setback viscosity, and consistency viscosity, and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starch content, amylopectin content, peak viscosity, and breakdown viscosity. In summary, compared with late-season rice varieties, early-season rice varieties have higher amylose content, ratio of amylose content to amylopectin content, through viscosity, final viscosity, consistency viscosity and setback viscosity, but lower total starch content, amylopectin content, peak viscosity, and breakdown viscosity. These differences result in a reduced glucose production rate and prolonged active digestion duration for early-season rice.

    粳稻不育系育种研究进展
    方钻, 邬闪闪, 杨任远, 陈鹏, 陈梦洁, 翟荣荣, 叶靖, 巫明明, 叶胜海
    2025, 31(6): 25-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06
    摘要 ( )   HTML ( )   PDF(1001KB) ( )  

    基于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所收集的粳稻不育系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近20年粳稻不育系的审定数量、柱头外露率、异交结实率以及米质情况。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系统梳理,小结了我国粳稻不育系的选育现状和应用情况。同时,本文还详细分析了在粳稻不育系选育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育种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从不育系审定数量来看,BT型不育系占据主导地位;在不育系的败育类型中,以染色体败育为主;不育系的品质和异交结实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水稻中金属元素转运机理与相关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文萱, 刘腾飞, 胡文彬, 周政, 刘烨, 贺记外, 张海清, 赵正洪
    2025, 31(6): 33-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07
    摘要 ( )   HTML ( )   PDF(1173KB) ( )  

    锌(Zn)、铁(Fe)、锰(Mn)、铜(Cu)作为植物体内不可或缺的金属元素,在整个植物生命周期中扮演着广泛且至关重要的角色。植物在摄取这些必需金属元素的同时,也可能吸收一些对植物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如镉(Cd)。Cd常利用Fe、Zn、Mn等必需元素的转运途径侵入植物体内,且易于在植物体内迁移,通过占据必需元素在蛋白质中的功能位点而显现其毒性,因此被视为研究非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吸收与转运模式的代表性元素。研究在Cd含量超标条件下,水稻对必需金属元素(如Zn、Fe)的吸收与转运分子机制,对于培育出既富含Zn、Fe等高营养元素又低Cd积累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述必需和非必需金属元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基础上,综述了水稻对金属元素吸收和转运的机理(包括转运蛋白),整理总结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相关基因,旨在为克隆与利用这些基因提供一定参考。

    湖北省双季稻品种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
    刘晓鸽, 汪洋, 戴志刚, 汪本福, 李小坤
    2025, 31(6): 46-5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08
    摘要 ( )   HTML ( )   PDF(954KB) ( )  

    以5个早稻品种(两优302、两优287、鄂早18、鄂早17和两优6号)和5个晚稻品种(T优180、黄华占、丰源优299、天优华占和两优33)为供试材料,于2022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周干村进行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各品种关键生育时期的干物质量及氮(N)、磷(P)、钾(K)养分含量,运用Logistic方程y=K/(1+ae-bt)拟合水稻干物质积累过程,分析早、晚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及N、P、K养分吸收规律,拟为湖北省双季稻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发现,在干物质积累方面,早、晚稻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快速积累期分别在移栽后59~95 d(持续36 d)和28~73 d(持续45 d);茎和叶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而穗干物质积累量则呈持续上升态势。在养分吸收方面,早、晚稻的N素总积累量均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在快速积累期,早稻积累的N素占最大积累量的52.7%,晚稻这一比例为76.9%;P、K素的总积累量变化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收获时,早稻穗中的N、P含量分别占总量的63.8%和73.9%,K在茎中的含量占总量的72.8%;晚稻穗中的N、P含量分别占总量的69.7%和76.2%,K在茎中的含量占总量的68.6%。测产结果显示,晚稻平均产量为7 924.6 kg/hm2,较早稻(6 381.5 kg/hm2)增产24.2%。每生产100 kg稻谷,早稻需要吸收N 1.9~2.0 kg、P2O5 0.9~1.2 kg和K2O 2.5~2.9 kg,晚稻需要吸收N 1.5~1.8 kg、P2O5 0.7~1.0 kg、K2O 1.6~2.1 kg。综上所述,早、晚稻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及对N、P、K养分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实际施肥时,应调整早、晚稻肥料中N、P、K的配比,制定针对性施肥策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双季稻产量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地膜覆盖和氮肥用量对洱海水稻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谭玉娇, 王浩钧, 张顺涛, 王婷, 谭玉龙, 李鹏丽, 白建国, 唐唯, 吕世华, 张福锁, 徐玖亮
    2025, 31(6): 55-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09
    摘要 ( )   HTML ( )   PDF(1307KB) ( )  

    地膜覆盖是提升低温及缺水稻区水稻产量与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措施。研究地膜覆盖与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对于推动高海拔稻区洱海流域水稻种植模式的创新以及科学施肥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于2023年开展试验,设置了常规种植(CT)与覆膜种植(PM)2种模式,并分别设置不施氮肥(N0)、施氮90 kg/hm2(N90)和施氮135 kg/hm2(N135)3个氮肥梯度,系统比较了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动态、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促进了水稻分蘖前期相对分蘖速率的提升,同时加快了干物质与氮素的最大积累速率,进而显著增加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CT模式下,增幅分别为105.2%~119.0%和70.0%~97.2%;PM模式下,增幅为142.0%~144.1%和151.6%~179.8%),并最终显著提高水稻产量(CT模式下,增幅为50.0%~72.0%;PM 模式下,增幅为48.8%~50.0%)。在CT模式下,施氮主要通过增加每穗粒数来实现增产;而在PM模式下,施氮则主要通过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来增加产量。但氮肥的施用导致氮肥利用效率的降低(CT 模式下,降幅为14.9%~16.0%;PM 模式下,降幅为42.0%~46.2%)。与CT模式相比,地膜覆盖显著提升了水稻移栽后1个月内0~20 cm 土层的土壤温度(平均提升0.8 ℃)、分蘖前期相对分蘖速率(提高50.9%)、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 49.0%和92.3%),最终产量显著提高55.0%。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相较于CT模式,PM模式显著增加了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具体表现为氮肥偏生产力提高43.3%~62.4%、氮肥农学效率提高15.2%~60.8%、氮肥生理利用率提高174.4%~219.9%。综合本研究结果,在洱海流域种植条件下,常规种植模式施氮量超过135 kg/hm2时,才可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而覆膜种植模式下,施氮量为90 kg/hm2时,既能实现水稻高产,又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江西省机收再生稻品种筛选与评价
    张美薇, 潘俊峰, 孙华, 吴小飞, 杨雨春, 胡一帆, 夏立, 宋宏斌, 余小芸, 邓志斌, 夏晶
    2025, 31(6): 66-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10
    摘要 ( )   HTML ( )   PDF(871KB) ( )  

    为筛选适配江西省机械化生产的高产再生稻品种,于2024年在江西省红壤及种质资源研究所余江基地开展田间试验,系统评估13个水稻品种的生育特性、产量潜力、再生能力及耐机械碾压性。 结果显示,参试品种头季全生育期134~139 d,再生季69~80 d,两季生育总天数206~215 d;头季稻单产362.8~574.9 kg/667 m2,再生季单产222.9~450.3 kg/667 m2,两季总产621.3~974.9 kg/667 m2;再生力系数0.54~1.09,耐碾压性1.3%~40.6%。综合评价表明,玮两优8612兼具高产量(两季总产974.9 kg/667 m2)、强再生能力及优异耐碾压性,适宜作再生稻进行大面积机械化生产。航两优1378、旱两优8208和旱优3015再生能力和耐碾压能力较强但产量相对低,甬优4949、宸两优菲占和玮两优7713产量较高但耐碾压能力较弱,作再生稻时应加强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吉林水稻育种目标和性状及未来发展分析——基于对吉林水稻遗传育种一线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
    赫兵, 王晓航, 李超, 付连朔, 张明磊, 张强, 韩康顺, 陈殿元, 王帅
    2025, 31(6): 72-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11
    摘要 ( )   HTML ( )   PDF(713KB) ( )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收集了吉林省水稻遗传育种一线工作人员关于水稻育种目标、农艺性状、育种方法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并据此深入剖析了吉林省水稻品种选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增产依然占据育种目标的首要位置,但提升稻米品质以及对病虫害抗性日益成为育种工作关注的重点。在水稻农艺性状方面,理想的数据为:株高100~105 cm,穗长18~20 cm,每穗粒数140~160粒,千粒重22~24 g。未来的育种趋势将呈现出株高降低,而穗长和每穗粒数上升的特点。从粒型来看,产业布局层面着重关注短粒型水稻,而从市场消费层面则更倾向于中长粒型水稻。在育种方法的选择上,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备受青睐,同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标记等新技术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对于转基因育种和功能稻育种等新兴领域,大多数调查对象仍持保守态度。展望未来,吉林水稻育种工作应以企事业单位合作为主导,重点聚焦在品质提升、绿色高效以及技术创新等领域。

    江苏省典型绿色稻米品质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
    何鑫, 张莉萍, 赵春芳, 朱宏, 卢海燕, 刘贤金, 徐重新, 张霄, 谢雅晶, 杭祥荣
    2025, 31(6): 78-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12
    摘要 ( )   HTML ( )   PDF(776KB) ( )  

    为深入探究认证情况与种植区域对江苏省粳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绿色认证及常规种植的南粳46和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苏南、苏中、苏北水稻主产区采集样本,以稻米外观、蒸煮食味及营养品质指标为主要评价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评估绿色认证稻米品质特征。结果表明,绿色认证南粳46和南粳9108蛋白质含量较常规种植分别显著下降14.5%和6.1%。种植区域极显著影响粳稻直链淀粉含量。其中,苏南种植的南粳46直链淀粉含量较苏中种植提高12.9%;苏中种植的南粳9108直链淀粉含量较在苏北种植提高7.6%(P<0.01)。绿色认证、不同种植区域以及不同粳稻品种对稻米氨基酸与有益矿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揭示了绿色认证粳稻品质具有区域特异性。与常规种植相比,苏南种植区域绿色认证的南粳46蛋白质含量降低20.7%,食味值提高16.0%;苏中种植区绿色认证的南粳9108垩白度降低13.5%。本研究结果可为绿色稻米产业高品质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江西省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吴海燕, 徐芝亮, 何俊海
    2025, 31(6): 85-9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13
    摘要 ( )   HTML ( )   PDF(784KB) ( )  

    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芯片”,既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石,也是践行“藏粮于技”战略的核心抓手。江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双季稻优势产区,2024年水稻总产量达到206.6亿kg,约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10.0%,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江西省水稻种业发展仍面临种业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地方种质资源深度开发不足、前沿育种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欠缺、种业全链条保障体系尚未健全,以及金融支持政策精准度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充分挖掘有利基因”“强化科研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扶持潜力种企,培育赣种‘领头雁’”“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种业保障体系”等措施,以期实现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稻米农药残留现状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王恒恒, 张妍, 关美艳, 林晓燕, 陈铭学, 曹珍珍
    2025, 31(6): 91-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14
    摘要 ( )   HTML ( )   PDF(1209KB) ( )  

    为了准确评估浙江省稻米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及其对人群膳食的潜在风险,2019—2022年于浙江省水稻主产区采集了1 095份稻米样品,针对55种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与分析。使用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即每日允许摄入量百分比)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即急性参考剂量百分比)作为评估指标,对检测出的农药残留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同时,参考英国兽药残留委员会的风险排序矩阵,对检出的农药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 结果表明,在1 095份稻米样品中,有342份检出了农药残留,检出率为31.23%;其中,16份样品的农药残留超过了最大残留限量,超标率为1.41%。在检测的55种农药中,38种农药被检出残留,5种农药残留量超出标准。毒死蜱(7.40%)、戊唑醇(6.76%)和呋虫胺(5.39%)的检出率位居前三,而三唑醇(0.64%)、仲丁威(0.46%)和三唑磷(0.18%)的超标率相对较高。此外,还发现稻米中存在农药残留混合污染的现象,有11.78%的样品中同时检出了2种以上的农药残留。根据残留风险得分,将检出的农药划分为高风险(8种)、中风险(7种)和低风险(19种)三类。对于儿童和成人而言,检出农药的%ADI和%ARfD范围分别为0.001%~2.751%和0.002%~14.681%,平均值分别为0.204%和0.901%,均远低于100%,表明膳食摄入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为进一步评估不同农药组分的累积风险,采用相对效能因子法(RPF)对儿童和成人的累积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c)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c)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稻米中的有机磷类、三唑类、烟碱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儿童和成人的%ADIc和%ARfDc分别为0.02%~8.61%和0.04%~50.71%,均小于100%,说明膳食摄入风险总体可控。值得注意的是,有机磷类农药的累积急性膳食摄入风险显著高于其他类别农药,应重点加强对三唑磷、毒死蜱等有机磷类农药的监管力度。本研究为浙江省水稻生产的合理用药指导和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品种与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加巴热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
    扎西罗布, 果洛卓玛, 央宗, 久美, 桑杰罗布, 彭红, 谢华斌, 李佳阳, 陈淳, 王加峰
    2025, 31(6): 102-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15
    摘要 ( )   HTML ( )   PDF(801KB) ( )  

    为改良西藏墨脱特色水稻品种加巴热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将供体亲本H437所携带的稻瘟病抗性基因Pik-H4PitaPi2及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导入至加巴热中,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成功获得3个改良株系,分别命名为L1、L2和L3。抗病鉴定结果显示,这3个改良株系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均得到显著提升,其抗性水平明显优于高感品种加巴热;在农艺性状方面,除L2的株高(162.3 cm)显著低于加巴热(166.7 cm)之外,改良株系的其余农艺性状与加巴热相比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品质性状方面,改良株系糙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与加巴热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利用MAS技术将多个广谱抗性基因进行聚合,能够定向增强加巴热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这一研究成果为藏区特色水稻品种的抗病改良以及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策略。

    “大棚番茄-单季稻”轮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毛晓梅, 薛美琴, 朱丽晶, 杨健
    2025, 31(6): 109-1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16
    摘要 ( )   HTML ( )   PDF(615KB) ( )  

    菜稻轮作是一种能够实现粮经双丰收的高效生态种植模式。本研究聚焦于番茄,深入对比了“大棚番茄-单季稻”与“大棚番茄-青梗菜”这两种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环境、番茄生长状况及生产效益的影响,同时探究了“大棚番茄-单季稻” 模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推广“大棚蔬菜-水稻”稳粮增效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棚番茄-单季稻”轮作模式降低了土壤中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有效缓解了土壤酸化问题,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促进土壤健康和作物生长。在该轮作模式下,建议选用生育期较短、品质优良且抗病性强的早熟品种,并在7月15日之前直播,在此条件下,常规稻的产量能够稳定在364.84 kg/667 m2以上。杂交粳稻虽然产量高于常规粳稻,但稻曲病的发生程度更为严重。轮作后,番茄长势显著增强,产量可达到3 546.75 kg/667 m2,较“大棚番茄-青梗菜”模式增产309.81 kg/667 m2,增加收益602.00元/667 m2。综上所述,“大棚番茄-单季稻”轮作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也规避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设施蔬菜产业和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广潜力。

    虾稻共作水稻品种筛选及技术要点
    许建华, 郭婧
    2025, 31(6): 113-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17
    摘要 ( )   HTML ( )   PDF(417KB) ( )  

    2024年,本研究针对24个水稻品种开展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筛选试验,着重评估了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以及抗性表现。 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单产变幅为421.6~696.7kg/667 m2,生育期变幅为108~136 d,抗倒伏及抗病性总体表现良好。综合考量各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和抗性表现,认为荃两优607产量高但生育期较长,适合作为当地虾稻共作模式下早期种植的品种;华两优919、邦两优6118、皖两优88产量较高、生育期较短,综合表现优异,适宜作为虾后稻种植;虾稻1号生育期最短,适宜在对生育期有特殊要求的地方种植。本研究结果对仙桃市虾稻共作水稻品种布局和推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籼粳杂交水稻嘉禾优7245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顾天飞, 周奶弟, 应俊杰, 唐偲钟, 何豪豪, 陈惠哲, 沈希宏, 朱贵平
    2025, 31(6): 117-1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18
    摘要 ( )   HTML ( )   PDF(539KB) ( )  

    嘉禾优724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嘉禾212A与中恢7245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株型理想、穗大粒重、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强等优势,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晚稻种植。经过5年的试验示范,嘉禾优7245表现为产量高、米质优,在浙江省仙居县的示范方产量达800.0 kg/667 m2,并多次荣获浙江省和台州市“好稻米”金奖,可有效提高粮农种植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本文总结分析了该组合在浙江省仙居县的种植表现、配套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结果及产业化开发前景。

    稻文化
    水稻种质资源保护推动稻作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
    朱山姊, 顾兴国
    2025, 31(6): 121-1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6.019
    摘要 ( )   HTML ( )   PDF(821KB) ( )  

    种质资源和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地保留着丰富多样的传统农家品种,它们既是种业的“芯片”,也是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系统梳理水稻种质资源与传统稻作文化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全面调研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地水稻种质资源的保护现状。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明确了当前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一系列促进传统稻种资源可持续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旨在为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广告·书评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刘思源
    2025, 31(6): 127-127. 
    摘要 ( )   HTML ( )   PDF(161KB) ( )  
    乡村电气设施建设中职业人才教育培养与技能提升
    史方平
    2025, 31(6): 128-129. 
    摘要 ( )   HTML ( )   PDF(280KB) ( )  
    农业院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大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路径研究
    王猛
    2025, 31(6): 130-130. 
    摘要 ( )   HTML ( )   PDF(164KB) ( )  
    新工科背景下粮食食品加工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张大为
    2025, 31(6): 131-131. 
    摘要 ( )   HTML ( )   PDF(173KB) ( )  
    农村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杨炳忠
    2025, 31(6): 132-132. 
    摘要 ( )   HTML ( )   PDF(155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