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2年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分析及2023年展望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3, 29 (2):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1
    摘要2349)   HTML6275)    PDF (558KB)(1502)    收藏

    2022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减少,单产因受灾有所下降,总产已连续12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先稳后涨,优质优价更加明显;大米进口量首次突破进口配额,出口量略有减少;品种审定数量明显减少,品质结构持续优化;经营规模有序扩大,社会化服务、绿色技术和智能技术加速推广。预计2023年水稻面积小幅增加,单产保持稳定,大米市场稳步上行,优质稻较快发展,智慧稻作深入推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水稻种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徐春春, 闻军清,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2, 28 (5): 74-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2
    摘要1042)   HTML1450713305)    PDF (596KB)(1181)    收藏

    “十二五”以来,我国水稻审定品种数量快速增加,结构类型逐步优化;杂交稻制种面积波动明显,制种结构不断优化;种子市场价格稳步上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面积推广品种数量和面积双减,品种优质率明显提升;水稻种子出口贸易量窄幅波动,贸易金额稳步增长。但同时,我国水稻种业发展也面临育种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种子生产水平有待提高、杂交稻种子出口有待扩大等问题与挑战。从未来发展看,生物育种等新技术将加速发展,突破性新品种将加快推广应用,种子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杂交稻国际战略将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筛选与选育研究进展
    林强, 蔡秋华, 崔丽丽, 姜照伟, 蒋家焕, 吴方喜, 罗曦, 肖晏嘉, 谢华安, 张建福
    中国稻米    2022, 28 (5):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1
    摘要784)   HTML1611599903)    PDF (724KB)(1144)    收藏

    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简约、高产经济的栽培模式,已在南方主要稻区形成较大规模。我国再生稻发展潜力大,生产方式正向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集约化过渡,而生产应用品种由高节位再生型向低节位再生型转变。本文综述了水稻再生力特性遗传、评价指标构建和强再生力水稻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再生稻品种选育的设想与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2023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4年展望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4, 30 (2):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2.001
    摘要1508)   HTML135)    PDF (545KB)(1089)    收藏

    2023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减少,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连续13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偏强运行,大米消费基本稳定;大米进口大幅减少,出口继续下降;审定品种数量下降,品质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不断优化,社会化服务、绿色高效轻简化技术和智能技术加速推广。分析了当前我国水稻产业面临的问题。预计2024年水稻面积保持稳定,单产小幅提高,稻米市场平稳运行,优质稻米较快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中国水稻百年育种的一些标志性品种
    赵健, 尹合兴, 朱承祺, 刘定富, 方福平, 沈志成, 应继锋
    中国稻米    2022, 28 (5): 66-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1
    摘要727)   HTML1231798352)    PDF (979KB)(1087)    收藏

    在中国水稻百年育种史上,水稻育种工作者根据不同时代的需求,培育出了一系列的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基本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1919—1949年期间,培育出了我国第1个大面积推广品种中大帽子头,世界上第1个具有野生稻血缘品种并开创国内水稻杂交育种先河的中山1号,以及推广面积最大的改良品种南特号。1950—1979年期间,培育出了以“绿色革命”为标志的矮脚南特、珍珠矮11、广陆矮4号、桂朝2号等为代表的矮秆耐肥的高产水稻品种。1973年以袁隆平领导的全国水稻杂优利用协作组成功实现了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开始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应用;此期间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8年推广面积达到297.9万hm2。1980年以后,育成了常规稻品种浙辐802、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超级两系杂交水稻品种两优培九等。进入21世纪,育成以超级稻品种甬优系列品种、Y两优1号等为代表的高产品种,以中嘉早17为代表的优质高产多功能水稻成为我国稻区的主导品种。展望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培育具有健康、环保等特性的优质高产多功能品种将成为水稻育种家的主攻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不同水稻品种营养品质评价研究
    徐清宇, 余静, 朱大伟, 郑小龙, 孟令启, 朱智伟, 邵雅芳
    中国稻米    2022, 28 (6): 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6.001
    摘要578)   HTML77859)    PDF (756KB)(1061)    收藏

    为了评价不同颜色糙米品种的营养品质,以3个红米品种、8个黑米品种和8个普通糙米品种为材料,对其5项基本营养成分、13种矿质元素含量和9项活性物质含量等27项营养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水稻品种进行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稻米的总淀粉、膳食纤维和脂肪含量在较小范围内波动;有色米品种的矿质元素含量变化范围较大,普通糙米品种的变化范围较小;总酚、总黄酮、ABTS和DPPH抗氧化活性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其在有色米品种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普通糙米品种,且大多数黑米品种的含量显著高于红米品种;总花色苷、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芍药素-3-O-葡萄糖苷在黑米品种中含量比较高。对稻米基本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元素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0%左右,可以较好反映稻米的营养品质。对19个水稻品种稻米的所有营养品质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水稻品种分为有色米类和普通糙米类;将所有品质指标分为五类,其两类主要是矿质元素,一类主要是活性物质,两类主要是基本营养成分。该研究结果可为稻米营养品质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生产功能性稻米新产品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华南优质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与发展
    王丰
    中国稻米    2022, 28 (5): 107-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6
    摘要526)   HTML1949373443)    PDF (996KB)(1060)    收藏

    本文针对华南广东、广西优质杂交稻育种的两个阶段进行了综述。第1个阶段为中等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发展阶段,育成了粒型较好、心腹白较少、透明度好的博A、秋A、美A、粤泰A、天丰A、五丰A、荣丰A和吉丰A等8个不育系,并利用其配组育成博优998、天优998、五优308等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杂交稻品种149个通过审定。此外,还利用两系不育系培矮64S配组育成培杂双七、培杂泰丰等9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两系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第2个阶段为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杂交稻发展阶段,育成了粤丰A、泰丰A、野香A、广8A、丰田1A等15个优质不育系,并利用其配组育成泰丰优208、野香优莉丝、丰田优553等低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品种212个通过审定。同时,利用五山丝苗、粤农丝苗、五山油占等8个高产抗病兼用型优质常规稻作恢复系和优质恢复系华占与丙4114配组育成175个低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从2015年开始,在每年的全国年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中,由华南直接育成或利用华南亲本合作育成的杂交稻品种占到一半以上,为我国优质籼稻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后还讨论了当前华南优质杂交稻存在问题和今后育种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湖南省优质稻研发的历程、问题与展望
    赵正洪, 胡文彬, 汪丽, 周政, 刘腾飞, 刘烨
    中国稻米    2022, 28 (5): 117-12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7
    摘要494)   HTML1885604873)    PDF (845KB)(1049)    收藏

    详细介绍了湖南优质稻研发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对策,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优质稻新品种研发的主要历程,并根据研发重心变化将其归纳成四个主要发展阶段,详细列举了各阶段代表品种及特色。此外,本文还总结了40年来湖南优质稻品种研发、评价体系、配套技术和产业化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剖析了目前优质稻研发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我国水稻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王跃星, 魏祥进, 徐春春,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2, 28 (5): 62-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0
    摘要864)   HTML1780458073)    PDF (553KB)(1043)    收藏

    种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水稻种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基础。我国水稻传统育种技术创新力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为完善,但新兴育种技术仍存在发展空间。因此,未来我国仍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种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不断提高水稻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现状与技术突破
    唐文帮, 陈晓军, 张桂莲, 邓化冰, 胡远艺, 田妍
    中国稻米    2022, 28 (5): 20-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4
    摘要718)   HTML1406009424)    PDF (1812KB)(1031)    收藏

    杂交水稻为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较高的用种成本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水稻轻简化栽培的需求,实现杂交水稻种子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型是降低制种成本的一条理想途径。本文对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面临的难题,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提出了解决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难题的技术途径,并对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节水抗旱稻的培育与产业发展
    罗利军
    中国稻米    2022, 28 (5): 14-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3
    摘要748)   HTML1108377775)    PDF (765KB)(979)    收藏

    节水抗旱稻(Water-saving and drought-resistance rice,WDR)是指既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的栽培稻类型(NY/T 2862-2015),是在水稻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合现代优良水稻与旱稻品种的优良特性而成。节水抗旱稻的节水、抗旱和耐直播能力较强,可采用“旱直播旱管”的绿色栽培模式,可在水田不淹水栽培,大幅度节约灌溉用水,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也可在旱地或山坡地种植,拓展水稻种植空间。本文简要介绍了节水抗旱稻的概念、特点以及培育与改良策略,表列了团队育成审定的23个节水抗旱稻品种及各自主要特点及适种区域,对节水抗旱稻的产业发展目标进行了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稻田除草剂应用现状与抗除草剂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胡江博, 任正鹏, 丁翔, 王朝全, 冯阳, 王笑见, 张翔, 胥南飞
    中国稻米    2023, 29 (4): 13-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4.003
    摘要747)   HTML225)    PDF (861KB)(955)    收藏

    在水稻生产中,杂草是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除草剂是目前最有效的除草手段。近年来,市场供应的稻田除草剂商品种类庞杂,常用除草剂使用量逐年增加,单一除草剂长期大量使用带来的杂草抗药性问题和除草剂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农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难以有效解决。创制抗除草剂水稻品种是解决稻田杂草危害重、防控难的一种较好选择。本文从稻田杂草及其发生规律入手,介绍了水稻直播和移栽种植模式下杂草的治理措施、稻田常用除草剂应用现状及挑战,重点研究了最新的抗除草剂水稻新品种育种进展和应用情况,展望了生物育种技术在抗除草剂水稻创制中的发展前景,旨在为提高稻田杂草防控水平,促进抗除草剂水稻育种研究和扩展生物育种技术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江苏省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培育的发展与启示
    王才林
    中国稻米    2022, 28 (5): 82-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4
    摘要547)   HTML1421606918)    PDF (1163KB)(945)    收藏

    江苏是我国水稻主产省之一,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20万hm2左右,总产1 950万t左右,单产近9.0 t/hm2,在保障江苏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长期以来,江苏省的水稻育种一直以高产为主要目标,进入21世纪以后,优质成为江苏水稻育种的首要目标。本文综述了江苏省水稻优质育种的背景、食味品质改良的途径和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培育的进展,剖析了江苏省优良食味粳稻育种的启示及今后江苏省水稻食味品质改良与优质育种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广大水稻育种工作者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直播稻生产概况与品种选育策略
    刘利成, 闵军, 刘三雄, 李小湘, 潘孝武, 刘文强, 胡敏, 赵永, 黎用朝
    中国稻米    2022, 28 (5): 44-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7
    摘要859)   HTML1556029604)    PDF (647KB)(944)    收藏

    近年,直播稻面积在我国迅速扩大。本文结合国内外直播稻生产概况,指出了直播稻在抗倒伏、出苗率、耐冷性、防治杂草以及生育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生育期适中、抗倒伏、耐低温、耐低氧萌发”的适合直播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我国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施勇烽, 刘鑫, 华宇峰, 宋昕蔚, 鄂志国, 吴明国, 林建荣
    中国稻米    2022, 28 (5): 49-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8
    摘要601)   HTML1944322064)    PDF (924KB)(931)    收藏

    目前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绝大多数为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自第1个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在浙江省通过品种审定以来,利用粳型不育系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已选育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籼粳杂交稻,表现出超高产的产量潜力,在生产上广受欢迎。本文对我国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发展历史、粳不籼恢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期为我国今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培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实用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种质创制进展及未来主攻方向
    杨远柱, 王凯, 符辰建, 符星学, 吴亚先, 孙毛山, 谢志梅
    中国稻米    2022, 28 (5): 28-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5
    摘要477)   HTML1489535061)    PDF (1702KB)(916)    收藏

    不育系是杂交水稻的“芯片”,不论三系法还是两系法,品种的不断突破都取决于不育系种质的发现与持续创新。自水稻光敏核不育种质农垦58S被发现以来,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已历经50年,目前两系法杂交水稻已占据我国杂交水稻半壁江山。作者通过总结我国水稻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历程、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作者团队在制种安全实用籼型水稻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创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提出未来实用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种的主攻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近年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占小登, 王凯, 曹立勇
    中国稻米    2023, 29 (6):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1
    摘要688)   HTML96)    PDF (504KB)(910)    收藏

    综述了2020—2022年我国水稻遗传规律研究、品种选育与种业发展等方面的进展,简要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差异,提出了研究趋势与展望。在水稻品种演化规律研究方面,揭示了已知功能基因在主栽品种选育中的演化规律,发现高产、植株形态优势和抵御生物胁迫的抗性单倍型是籼稻主栽品种能够大面积种植的关键因素,早熟、抵御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单倍型是粳稻主栽品种大面积种植的关键;创制了世界首例重新设计和快速驯化的四倍体水稻,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开发了一款智能化的水稻育种导航程序,在水稻新品种快速培育方面应用潜力巨大;创新了许多育种理论与技术,创制了许多基因编辑水稻材料,为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3年来育成审定品种(不育系)6 177个,其中61.4%以企业为第一单位育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缓控释氮肥施用技术在水稻上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云翔, 咸云宇,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中国稻米    2023, 29 (4): 20-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4.004
    摘要406)   HTML21)    PDF (878KB)(908)    收藏

    缓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兼顾增产和环境友好两大特点,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缓控释氮肥的概念、分类、不同缓控释氮肥作用机理,及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形成的不同施肥技术的特征及其效果,如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肥、与速效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不同的缓控释氮肥相互混合一次施用,以及与速效尿素分次施用的施肥技术。介绍了缓控释氮肥不同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施用缓控释氮肥对土壤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明确缓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的优势,进一步指出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食用稻品质评价标准发展及其对稻米品质改善的影响
    胡贤巧, 卢林, 张卫星, 牟仁祥, 陈铭学
    中国稻米    2022, 28 (5): 133-1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20
    摘要764)   HTML1222639760)    PDF (578KB)(876)    收藏

    食用稻品质评价标准在增强我国人民稻米品质意识、促进我国稻米品质改良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优质食用稻品质评价标准的发展及其在水稻品质改良中的实际作用,本文比较了我国不同时期优质食用稻的品质评价标准,并结合我国稻米优质率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优质稻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多年生稻育种进展及展望
    张石来, 黄光福, 张玉娇, 廉小平, 张静, 陈蕊, 胡凤益
    中国稻米    2022, 28 (5): 39-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6
    摘要637)   HTML1784284253)    PDF (574KB)(875)    收藏

    多年生稻是指头季稻成熟收割后,通过免耕保留稻桩,等到下一个生长季,稻桩地下茎腋芽发出新苗,重新成为可以收割的稻。笔者所在团队以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为母本,以来源于非洲的长雄野生稻(O. longistaminata)为父本,通过种间远缘杂交方式培育多年生稻。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了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规律,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创制了一批具有多年生性的育种材料,育成了3个多年生稻品种,创新了以越冬和免耕为核心的多年生稻轻简化生产技术,实现了只需耕种1次即可连续收获4~5年的稻作生产方式。从理论发现、技术发明、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形成了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多年生稻研发模式,为农作物尤其是多年生粮食作物的遗传改良与应用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