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3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4年展望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4, 30 (2):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2.001
    摘要1508)   HTML135)    PDF (545KB)(1089)    收藏

    2023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减少,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连续13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偏强运行,大米消费基本稳定;大米进口大幅减少,出口继续下降;审定品种数量下降,品质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不断优化,社会化服务、绿色高效轻简化技术和智能技术加速推广。分析了当前我国水稻产业面临的问题。预计2024年水稻面积保持稳定,单产小幅提高,稻米市场平稳运行,优质稻米较快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稻田除草剂应用现状与抗除草剂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胡江博, 任正鹏, 丁翔, 王朝全, 冯阳, 王笑见, 张翔, 胥南飞
    中国稻米    2023, 29 (4): 13-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4.003
    摘要747)   HTML225)    PDF (861KB)(955)    收藏

    在水稻生产中,杂草是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除草剂是目前最有效的除草手段。近年来,市场供应的稻田除草剂商品种类庞杂,常用除草剂使用量逐年增加,单一除草剂长期大量使用带来的杂草抗药性问题和除草剂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农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难以有效解决。创制抗除草剂水稻品种是解决稻田杂草危害重、防控难的一种较好选择。本文从稻田杂草及其发生规律入手,介绍了水稻直播和移栽种植模式下杂草的治理措施、稻田常用除草剂应用现状及挑战,重点研究了最新的抗除草剂水稻新品种育种进展和应用情况,展望了生物育种技术在抗除草剂水稻创制中的发展前景,旨在为提高稻田杂草防控水平,促进抗除草剂水稻育种研究和扩展生物育种技术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近年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占小登, 王凯, 曹立勇
    中国稻米    2023, 29 (6):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1
    摘要688)   HTML96)    PDF (504KB)(910)    收藏

    综述了2020—2022年我国水稻遗传规律研究、品种选育与种业发展等方面的进展,简要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差异,提出了研究趋势与展望。在水稻品种演化规律研究方面,揭示了已知功能基因在主栽品种选育中的演化规律,发现高产、植株形态优势和抵御生物胁迫的抗性单倍型是籼稻主栽品种能够大面积种植的关键因素,早熟、抵御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单倍型是粳稻主栽品种大面积种植的关键;创制了世界首例重新设计和快速驯化的四倍体水稻,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开发了一款智能化的水稻育种导航程序,在水稻新品种快速培育方面应用潜力巨大;创新了许多育种理论与技术,创制了许多基因编辑水稻材料,为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3年来育成审定品种(不育系)6 177个,其中61.4%以企业为第一单位育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缓控释氮肥施用技术在水稻上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云翔, 咸云宇,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中国稻米    2023, 29 (4): 20-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4.004
    摘要406)   HTML21)    PDF (878KB)(908)    收藏

    缓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兼顾增产和环境友好两大特点,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缓控释氮肥的概念、分类、不同缓控释氮肥作用机理,及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形成的不同施肥技术的特征及其效果,如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肥、与速效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不同的缓控释氮肥相互混合一次施用,以及与速效尿素分次施用的施肥技术。介绍了缓控释氮肥不同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施用缓控释氮肥对土壤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明确缓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的优势,进一步指出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机收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杨德生, 黄见良, 彭少兵
    中国稻米    2023, 29 (5): 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01
    摘要521)   HTML254)    PDF (1034KB)(858)    收藏

    再生稻是一种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种植模式,对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保障国家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机收再生稻模式在我国南方稻区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hm2,周年产量可达到15 t/hm2。但是再生稻头季机收环节造成的再生季产量和加工品质下降,限制了机收再生稻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机收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并总结了机收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机收再生稻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盐害和干旱影响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形成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朱旺, 张徐彬, 耿孝宇, 陈英龙, 戴其根, 周桂生, 韦还和, 孟天瑶
    中国稻米    2023, 29 (3): 34-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3.006
    摘要370)   HTML23)    PDF (866KB)(820)    收藏

    我国正大力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发展水稻生产,但受限于淡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在生产过程中盐害和干旱往往交织出现,极易遭受盐-旱复合胁迫,严重制约了沿海滩涂水稻高产稳产目标的实现。根系是植物感受盐害和干旱逆境的首要器官,也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受害部位。全面理解盐害、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及其与稻谷产量形成的内在关联,可为沿海滩涂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概述了盐害、干旱和盐-旱复合胁迫对水稻根系形态结构、生理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从渗透调节、离子平衡、光合作用、抗氧化酶系统和内源激素等方面阐述其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作用机制,探讨了缓解水稻盐害、干旱胁迫的调控措施,最后对下一步深入开展盐-旱复合胁迫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研究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近年我国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崔元江, 吕阳, 胡海涛, 吴世强, 郭龙彪
    中国稻米    2023, 29 (6): 10-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3
    摘要419)   HTML30)    PDF (656KB)(748)    收藏

    综述了2020—2022年我国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上的重要进展,简要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差异,提出了研究趋势和展望。近3年来,我国开发了水稻泛基因组、用于QTN聚合和育种路线优化的基因组导航系统RiceNavi,构建了目前植物中群体规模最大的、基因组充分注释的稻属超级泛基因组;鉴定到多个氮高效基因,研究了氮高效的分子机制,一些基因的表达可使实验条件下水稻产量大幅增加;在水稻广谱抗性、温度反应、抗盐碱耐逆机制研究上亦取得明显的进展;基因编辑上,建立了新型多核苷酸靶向删除系统AFIDs(APOBEC-Cas9 fusion-induced deletion systems),成功在水稻和小麦基因组中实现了精准、可预测的多核苷酸删除,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基因编辑出许多实用的新材料;新基因编辑的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Fix2 (Fixation of hybrids 2)结实率从原来的3.2%提高至82.0%;敲除水稻同源基因GS3/AT1的水稻材料田间能增产约22.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广东省近40年常规水稻审定品种特性分析
    潘阳阳, 黄道强, 王重荣, 王志东, 李宏, 周德贵, 陈宜波, 赵雷, 龚蓉, 周少川
    中国稻米    2023, 29 (3): 74-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3.014
    摘要323)   HTML16)    PDF (605KB)(747)    收藏

    广东省常规水稻育种具有辉煌的历史,近40年(1982—2021年)共通过审定359个常规稻品种。本研究将这40年分为8个时期,对各时期审定品种的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产由5 313.0 kg/hm2稳步提升至6 882.2 kg/hm2;平均株高逐渐增加,有效穗数明显下降,穗长和穗粒数明显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未明显改变;直链淀粉含量由26.1%下降至16.5%;审定品种总体优质率75.2%,近3年(2019—2021年)审定品种的优质率达85.2%,其中国标1级优质稻占比达39.5%;稻瘟病中抗及以上品种占比85.8%,白叶枯中抗及以上品种占比44.0%;通过审定的359个品种来源于406个亲本,其中有8个亲本直接衍生10个以上品种,黄广油占和五山丝苗分别衍生25个和21个品种,而这8个亲本均衍生自当前我国籼稻育种中重要骨干亲本丰八占;推广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品种共55个,其中12个品种超过66.67万hm2,黄华占和双桂1号推广面积均在333.33万hm2以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湖北省水稻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薛莲, 段圣省, 郑兴飞, 殷得所, 董华林, 胡建林, 王红波, 查中萍, 郭英, 曹鹏, 徐得泽
    中国稻米    2023, 29 (4): 45-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4.008
    摘要379)   HTML200)    PDF (416KB)(726)    收藏

    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持续推进水稻生产水平再上新台阶,对提高湖北省粮食供给能力、扛稳粮食生产责任和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意义重大。本文简要阐述了湖北省水稻生产现状,系统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靶向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湖北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我国水稻优势产区生产格局及施肥现状研究
    严如玉, 甘国渝, 赵希梅, 殷大聪, 李燕丽, 金慧芳, 朱海, 李继福
    中国稻米    2023, 29 (3): 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3.001
    摘要582)   HTML419)    PDF (881KB)(705)    收藏

    为明确中国水稻优势产区生产格局变化和水稻施肥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2021年国家科学施肥指导意见为信息来源,对我国水稻生产与施肥研究的文献发表情况、类型、项目分布、研究机构、种植面积、产量变化及肥料用量等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除2017年、2019年有所波动外,其余年间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水稻总产和单产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并呈现出稳步增加趋势;长江流域中游地区水稻年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长江流域下游地区水稻平均单产最高,达8 142.9 kg/hm2。元分析表明,优化水稻施肥模式、减肥增效及改良栽培技术等仍是国家、社会和学者关注的重点。2013—2021年间,全国有关水稻产量与施肥研究发表的文献每年均保持在700篇以上,2019年达到922篇,整体发文量呈现出缓慢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累计发表相关文献最多,占全国发文量的33.0%,已发表的文献类型主要以技术应用型为主。综合2011—2021年水稻产量与施肥研究数据,发现在同一产量水平下,水稻优势产区施肥量与国家推荐的施肥量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长江流域下游的钾肥用量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磷、钾肥用量均有较大减量潜力,其他水稻主产区部分农户盲目施用氮、磷、钾肥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各地区仍要根据水稻产量水平结合施肥效应和推荐施肥技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施用化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浅析我国粳稻育种现状及发展思路
    刘伟, 李胜男, 宋梦秋, 阮双, 何水华, 薛文侠, 李洪彬, 张真雨
    中国稻米    2023, 29 (4): 9-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4.002
    摘要425)   HTML221)    PDF (591KB)(695)    收藏

    粳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之一,全国常年种植面积约900万hm2,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的源头。近些年来,我国的粳稻生产在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丰富口粮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育种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主要还处于2.0向3.0过渡阶段,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不够,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原创性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本文基于对当前粳稻育种多方面的思考,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育种思路:深度发掘原创性功能基因、突破关键核心育种技术、创制优异新种质资源、研发重大特异性新品种,以期对今后的粳稻育种工作带来有益的启发,助力粳稻产业振兴,端稳中国饭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论壮族稻作文化的生境、表征与传承
    韦亮节
    中国稻米    2023, 29 (4): 108-1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4.022
    摘要257)   HTML11)    PDF (784KB)(693)    收藏

    壮族稻作文化是中华民族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背景是“赞米亚”独特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生境。壮族稻作有诸多文化表征,包括解析稻谷来源的神话叙事,展演水稻生产的各种民俗,总结稻作经验的壮语农谚以及以稻米为原材料的特色食品。壮族稻作文化既需要在横向上与非遗项目、网络、文娱活动等相结合,又需要在纵向上挖掘与新时代相契合的诸多内涵,使其更好传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近年我国水稻栽培学科若干热点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
    朱均林, 褚光, 章秀福
    中国稻米    2023, 29 (6): 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2
    摘要594)   HTML33)    PDF (643KB)(684)    收藏

    综述了2020—2022年国内外水稻栽培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水稻无人化数智栽培、水稻优质丰产绿色栽培、再生稻机械化栽培、稻田多元多熟制种植、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以及稻田低碳减排稻作等热点领域,并对学科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3年来,研制出无人化飞播技术、耕整地技术,精准机插、施肥技术,智能远程控制灌溉技术等,研发出侧深施肥技术、增密减氮技术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达到减肥、减药、节水、抗旱功效,建立了再生稻机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了多元多熟的高效种植模式,发展出如“稻虾”“稻鳖”“稻锹”“稻蟹”等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及有效减少CH4排放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解磷细菌解磷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
    潘林, 弥春霞, 徐青山, 魏倩倩, 孔亚丽, 朱练峰, 田文昊, 朱春权, 张均华
    中国稻米    2024, 30 (3): 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3.001
    摘要495)   HTML43)    PDF (1147KB)(683)    收藏

    磷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土壤中总磷含量丰富,但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含量却很低。传统上主要通过施用磷肥提高缺磷地区的作物产量。然而,施入土壤中的磷不仅易被固定,还会转化成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磷,从而降低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率,造成环境污染。解磷细菌具有将土壤中难溶态磷转化为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的功能,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率。解磷细菌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本文综述了解磷细菌解磷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解磷细菌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情况,以为提高稻田土壤难溶态磷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氮肥对稻米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岩, 王旺, 蔡嘉鑫, 曾鑫, 倪新华, 田洁, 唐闯, 景秀, 周苗, 王晶, 徐昊, 胡雅杰, 邢志鹏, 郭保卫, 许轲, 张洪程
    中国稻米    2023, 29 (4): 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4.001
    摘要410)   HTML252)    PDF (907KB)(682)    收藏

    淀粉作为稻米胚乳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稻米品质特别是蒸煮食味品质密切相关。合理施用氮肥可以优化稻米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提高稻米品质和口感。本文梳理了前人在氮肥施用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稻米淀粉结构、颗粒形态、颗粒大小、结晶度、有序度、热力学特性及糊化特性等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成果,以期从淀粉特性角度对水稻产量质量的氮肥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高温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与稻米品质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吴梦寅, 蔡炜, 钟笑涵, 杨建昌, 刘立军, 张伟杨
    中国稻米    2024, 30 (3): 10-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3.002
    摘要527)   HTML44)    PDF (948KB)(677)    收藏

    高温胁迫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概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并从同化物的积累与转运、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内源激素以及分子机理等方面综述了其生物学机制;讨论了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关键技术措施和水稻响应高温胁迫机制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水稻抗高温育种和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植物激素对水稻籽粒灌浆、粒质量与品质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刘洋, 肖文惠, 蔡文璐, 张伟杨, 王志琴, 徐云姬
    中国稻米    2023, 29 (3): 9-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3.002
    摘要472)   HTML181)    PDF (767KB)(665)    收藏

    植物激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物质,对水稻籽粒灌浆、粒质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介绍了水稻籽粒灌浆增重特性及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重点综述了水稻籽粒中不同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特点及其对籽粒灌浆、粒质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研究存在问题及今后方向,旨在为水稻优质高产的遗传改良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近年我国水稻种子休眠与萌发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唐思敏, 童晓红, 应杰政, 张健, 田志宏, 王以锋
    中国稻米    2024, 30 (4):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1
    摘要702)   HTML80)    PDF (669KB)(663)    收藏

    水稻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是维持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水稻种子收获前较低的休眠水平易引起穗发芽,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另一方面,较高的休眠程度易引起水稻播种期的低发芽率和出苗不整齐,严重制约水稻的高产稳产。综述了2020年以来国内在水稻种子休眠与萌发遗传调控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具体从植物激素、非生物胁迫和穗发芽调控机制展开,并对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作简要介绍,提出研究趋势和展望,以期阐明调控种子萌发的遗传特性和作用机理,为适宜休眠度的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基因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应用研究进展
    张欣欣, 明珂, 冯国忠
    中国稻米    2023, 29 (6): 16-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4
    摘要477)   HTML34)    PDF (667KB)(657)    收藏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无公害、无残留、对动物和人类安全的防治方法。为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障水稻质量安全,生物防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病虫害防治。本文概述了生物防治的定义,综述了害虫天敌控制、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制剂和昆虫信息素等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充分利用生防微生物来拮抗病原菌,充分发挥天敌对水稻害虫的调节作用,加强微生物代谢产物生物农药的研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水稻倒伏性状与抗倒途径研究进展
    刘佳欣, 吴周周, 周婵婵, 阿娜, 李漪濛, 王术
    中国稻米    2023, 29 (6): 44-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9
    摘要532)   HTML39)    PDF (758KB)(645)    收藏

    倒伏是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制约了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也降低了水稻机械化收获效率。本文阐述了水稻的倒伏类型,水稻根系和茎秆形态、茎秆解剖结构及化学成分等与水稻倒伏的关系,并从选育抗倒品种、优化栽培方式、加强田间管理和应用化控技术等角度提出水稻抗倒途径,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