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各地稻米
    广告·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2022年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分析及2023年展望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2023, 29(2):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558KB) ( )  

    2022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减少,单产因受灾有所下降,总产已连续12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先稳后涨,优质优价更加明显;大米进口量首次突破进口配额,出口量略有减少;品种审定数量明显减少,品质结构持续优化;经营规模有序扩大,社会化服务、绿色技术和智能技术加速推广。预计2023年水稻面积小幅增加,单产保持稳定,大米市场稳步上行,优质稻较快发展,智慧稻作深入推进。

    适度增加早籼稻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
    郑红明
    2023, 29(2): 5-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818KB)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早籼稻生产先扬后抑,近年来早籼稻产量更是持续在3 000万t下方徘徊,市场供需逐渐趋紧,价格走势表现强劲。早籼稻生产对我国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形势下适度增加早籼稻产量很有必要。通过综合分析“早籼稻+”等不同轮作模式的优缺点可以发现,在早籼稻主产区适度推广“早籼稻+秋大豆”的轮作模式是稳粮增效、改良土壤的好方法,能适度增加早籼稻产量,提高大豆供应,适当减少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使我国稻谷三大品种和粮食品种之间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水稻抗倒伏性评价方法及机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欧阳慧, 杨贤莉, 王立志, 张天驰, 迟力勇, 赵茜, 张喜娟, 李明贤, 李忠杰, 李锐, 孙兵, 武小霞, 吴立仁, 吕国依, 姜树坤
    2023, 29(2): 12-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739KB) ( )  

    倒伏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倒伏后群体冠层结构遭到破坏,叶片光合速率锐减,同时群体内部湿度增加诱发真菌性病害和穗发芽,进而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本文综述了水稻倒伏的评价方法和诱发原因、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理化特性的关系、抗倒伏基因的挖掘及功能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不同水稻倒伏评价方法的特点,分析了株型等形态性状、氮肥运筹、种植密度、种植方式以及大风、暴雨、臭氧等环境因素对水稻倒伏的影响,归纳了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以及维管束数目等茎秆物理特性及化学成分与水稻倒伏的关系,总结了矮化相关基因和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参与水稻抗倒伏的调控机制。此外,文章展望了未来水稻抗倒伏研究方向,并提出一些建议:(1)创新和优化水稻倒伏评价体系;(2)挖掘鉴定新的抗倒伏基因,强化水稻抗倒伏的机理研究;(3)选育抗倒伏水稻品种;(4)根据品种、栽培条件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制定倒伏综合应对措施。

    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和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张杏雨, 王俊, 周舟, 周沈琪, 刘立军
    2023, 29(2): 18-2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673KB) ( )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田也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生物质炭因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吸附性和pH值高等特性,在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生物质炭能够对稻田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总结了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的高效生产及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我国水稻秸秆利用现状和饲用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陈熙, 张徐彬, 朱旺, 韦还和, 孟天瑶, 周桂生
    2023, 29(2): 24-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630KB) (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以及其副产品消费量持续增加,饲料粮供需缺口扩大,饲料粮供给不足严重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是全球作物生产大国,秸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中水稻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秸秆总量的1/4。水稻秸秆具有一定的饲用价值,可用于喂养反刍动物。本文综述了我国水稻生产与秸秆利用现状,分析了水稻秸秆的饲用价值,概述了水稻秸秆加工利用关键技术,提出了影响水稻秸秆饲用推广应用的限制因素,并展望了水稻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前景。

    原位钝化对稻田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程通, 王小兵, 董君能, 陈悦, 王海潮, 付宽宽
    2023, 29(2): 28-3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663KB) ( )  

    选取海泡石、石灰、铁改性木本泥炭和弱碱性生物有机肥等4种钝化剂为材料,研究其对镉(Cd)污染稻田土壤原位修复效果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4种钝化剂均能提升土壤pH和水稻产量,降低土壤中Cd生物有效性和糙米Cd含量,且糙米Cd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值(Cd≤0.2 mg/kg)。施用1 500 kg/hm2弱碱性生物有机肥的处理对土壤pH提升效果最好,从6.07提升至7.00,增幅为13.2%;施用2 500 kg/hm2铁改性木本泥炭的处理,土壤有效态Cd和糙米Cd含量降幅最大,分别从0.538 mg/kg和0.260 mg/kg下降至0.232 mg/kg和0.076 mg/kg,分别下降了56.8%和70.8%。施用1 500 kg/hm2弱碱性生物有机肥的处理增产水稻效果最好,增幅为6.4%。施用4种钝化剂后,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施用1 200 kg/hm2生石灰处理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施用2 500 kg/hm2铁改性木本泥炭处理对土壤中脲酶活性提升效果最明显;施用1 500 kg/hm2弱碱性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相关分析表明,糙米Cd含量与土壤蔗糖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负相关,说明施用这4种钝化剂均可以降低糙米Cd含量。综合考虑4种钝化材料对土壤有效态Cd、糙米Cd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效果,用铁改性木本泥炭修复Cd污染土壤较为适宜。

    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韩志丽, 许桂玲, 冯跃华, 王晓珂, 卢苇, 李杰, 高钰琪, 任红军, 由晓璇
    2023, 29(2): 34-3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586KB) ( )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设地力(高、较高、中、低)和施氮量(0、75、150 和225 kg/hm2)两因素处理,探明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穗前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有增加趋势;抽穗期至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茎叶干物质转运对穗部贡献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以及千粒重和结实率逐渐降低,每穗粒数和产量先增加后降低,而有效穗数逐渐升高。随着地力条件的降低,穗前、成熟期和穗后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茎叶干物质对穗部的贡献率及穗部干物质增加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亦有降低趋势,而偏生产力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均随土壤地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每穗粒数表现为下降。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较高、中、低地力条件下,水稻可获得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0 829.94、10 107.20、9 757.30和9 112.37 kg/hm2,其对应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41.96、165.47、154.86和152.98 kg/hm2。综上所述,中等施氮量能够使杂交籼稻在不同地力条件下获得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能力,及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实现高产稳产。

    环境友好型中药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影响研究
    李双喜, 张润柏, 朱孔志, 叶耿, 曹欢, 沈淑云, 吕卫光
    2023, 29(2): 40-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482KB) ( )  

    为探寻环境友好型中药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减施增效效果,采用大田试验,选择5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药肥处理(相比常规化学农药减量20%)下水稻品种生育进程、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稻米品质性状和病虫防治表现。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中药肥可以显著缩短水稻的生育进程,增加颖花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水稻产量3.8%~6.7%;中药肥处理下各品种整精米率提升1.4%~7.3%,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13.2%~62.2%、11.6%~59.5%和1.0%~6.5%;中药肥处理下各品种稻瘟病发病率降低0.9%~17.7%,稻蓟马和稻纵卷叶螟防效则分别提高2.2%~15.8%和1.0%~8.2%。

    亚精胺对盐胁迫下黄华占水稻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Na+稳态的影响
    黄婷婷, 郑殿峰, 冯乃杰, 赵黎明, 周鸿凯, 沈雪峰
    2023, 29(2): 43-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633KB) ( )  

    以黄华占种子为材料,研究盐胁迫条件下,外源亚精胺(Spd)对水稻幼苗根系的生长、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ROS)代谢、丙二醛(MDA)以及Na+稳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0 mmol/L NaCl溶液处理水稻幼苗根系的ROS、·O2-、H2O2、Na+和MDA含量显著升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在盐胁迫条件下,施用0.1 mmol/L Spd显著提高水稻幼苗根系的CAT和POD活性,显著降低ROS、·O2-、H2O2、Na+和MDA含量,从而减轻Na+毒害和过氧化造成的膜损伤,保护生物膜系统的稳定,维持细胞的稳态。

    江苏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格局演变探析
    张荣天, 张贇
    2023, 29(2): 48-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724KB) ( )  

    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定量数理统计、快速聚类分析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对1980—2020年江苏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年间江苏省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小麦、水稻播种面积均呈波动式递减趋势,种植比例在2002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后又小幅回升;而蔬果等经济类作物在40年期间一直保持增长趋势;粮食类作物中的玉米、大豆以及经济类作物中的油料作物变动幅度不显著。40年间共出现14种种植组合模式,小麦、水稻在种植空间分布和种植类型中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以来经济作物的种植类型显著增多。40年间江苏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明显,分析掌握其变化特征,可为江苏省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产业振兴背景下的江苏稻米品牌建设:历史经验与战略选择
    朱玮强, 张贇, 徐志刚
    2023, 29(2): 53-5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985KB) ( )  

    稻米品牌建设是提升稻米市场竞争力、促进稻米产业提档升级、优化稻米产业生态、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路径。为推动江苏从稻米产业大省向稻米产业强省迈进,在审慎借鉴“五常大米”“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江苏稻米产业应瞄准长三角中高端市场,加快实施“水韵苏米”省域品牌与“高特优”区域品牌相结合的统分品牌战略,以实现苏米品牌统分结合、集团作战,不断提升市场供需契合度,强化江苏稻米市场优势地位。文章从加强政府统筹协调、打响“水韵苏米”省域品牌、创建“高特优”区域品牌、提升稻米生产标准化与质量、品牌营销宣介、稻米市场流通与规范、科研创新驱动、全环节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籼型细胞质对粳稻杂交后代F1稻米品质的影响
    刘猷红, 唐傲, 张喜娟, 董文军, 刘凯, 王文龙, 徐英哲, 孟英, 来永才
    2023, 29(2): 59-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568KB) ( )  

    为促进东北粳稻稻米品质遗传育种研究,本试验利用分子标记手段对东北粳稻细胞质进行籼粳类型鉴定,再以4份籼质粳核超高产粳稻与4份粳质粳核粳稻构建双列杂交群体,分别在沈阳和哈尔滨两地种植,分析籼型细胞质背景下杂交后代F1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筛选到4份超高产粳稻沈农265、沈农9741、辽粳454、沈农9816的细胞质为籼型;杂交后代F1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得出,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稻米品质方差分析表明,与粳质粳核材料相比,籼质粳核材料稻米蛋白质含量低,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值高。综上所述,相同核遗传背景下,籼质粳核基因互作可能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和口感。

    品种与技术
    东北早粳稻在浙东南地区产量、品质及生育特性表现
    王旭辉, 何贤彪, 欧阳由男, 徐强强, 虞鹏程, 齐文, 蒋海凌, 朱德峰, 秦叶波
    2023, 29(2): 65-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812KB) ( )  

    为筛选适宜在浙东南地区栽培的早粳稻品种,以引进的9个东北早粳稻品种和本地主栽早籼稻中早39(对照)为材料,在早稻季开展大田品种筛选试验,观察不同早粳稻在浙东南地区的产量和米质表现,并从生育期、秧苗素质、分蘖成穗特性和温光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较CK,9个参试早粳稻平均减产14.5%,仅珍宝岛1号增产且达显著水平,减产原因与每穗粒数显著降低有关;早粳稻的加工品质(除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均优于中早39,主要表现在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上;与中早39相比,早粳稻的生育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秧苗素质提高,分蘖能力强而成穗率略降,日照时数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略降而有效积温明显提高。综合比较试验结果,珍宝岛1号、龙粳18-2、龙粳1656、空育131、通35等5个早粳稻适宜在浙东南地区作双季早稻栽培。

    不同产量水平寒地早粳稻品种的株型特征
    王士强, 贺登美, 赵海红, 杨善伟, 衣玉卓, 付永明, 郑树生, 丁希武, 何晴, 郑凯文, 杜庭庭, 谷天月, 唐欣然, 汪洋, 潘国君
    2023, 29(2): 71-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473KB) ( )  

    为探明寒地早粳稻超高产株型特征,选用700~800 kg/667 m2、600~700 kg/667 m2、500~600 kg/667 m2和400~500 kg/667 m2 4个产量水平的48个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研究其穗型、叶片和茎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700~800 kg/667 m2水平的早粳稻每穗干质量和着粒密度较高,剑叶、倒2叶和倒3叶叶基角及剑叶披垂度大,后4片叶的叶长序表现为倒2>倒3>倒4>剑叶,剑叶、倒2叶、倒3叶和倒4叶较宽,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株高,但必须缩短倒4节间长度。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每穗干质量、剑叶和倒2叶叶宽、倒3叶叶长和叶宽、倒4叶叶长和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秆长、抽穗期和蜡熟期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东北粳稻区覆膜湿润栽培条件下不同肥密组合的评价与寻优
    赵鑫, 曹铁华, 李善龙, 李涛, 管俊, 冯军, 梁烜赫
    2023, 29(2): 76-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623KB) ( )  

    以吉宏6为供试品种,通过设置2种施肥模式(耐冷施肥、高产施肥)和5种插秧密度,筛选最优和次优肥密组合,以指导东北粳稻区水稻覆膜湿润栽培。结果表明,耐冷施肥条件下,由于总施肥量低且施用比例大幅前移,水稻前期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的增速快,成熟期倒伏率低,体现了较好的稳产作用;高产施肥条件下,后期肥料供应充足,单产高,可达705.8 kg/667 m2,体现了较好的丰产作用。综合来看,覆膜湿润栽培条件下的最优和次优肥密组合分别是“高产施肥+插秧密度30 cm×17 cm”和“耐冷施肥+插秧密度30 cm×13 cm”,分别适合在积温充足的东北平原地区和低温冷害频发的东北东部山区应用。

    打印秸秆基质盘播种对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杜益涵, 肖红娟, 沙春阳, 许方甫, 王秋君, 雍宬, 陈玲, 曲萍, 黄红英, 魏海燕, 孙恩惠
    2023, 29(2): 81-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512KB) ( )  

    以宁两优1号为供试品种,比较分析了打印秸秆基质盘(T1)、秸秆基质盘(T2)、营养土(CK)所育秧苗的素质、移栽质量和水稻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播种后7 d,T1处理出苗数达2.50株/cm2,比T2处理和CK分别高出5.49%和2.88%,所育秧苗的株距离散程度三者中最小,播种均匀度较T2处理和CK分别提高25.00%和50.00%;茎基宽、发根力和根系盘结力明显优于T2处理和CK,分别高0.04 mm、0.28 cm、0.12 kg和0.33 mm、0.35 cm、1.89 kg;移栽后漏插率和飘秧率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CK37.92%和58.98%,结实率分别比T2处理和CK提高1.95%和2.52%,千粒重分别增加1.56%和2.38%,产量分别提高6.27%和7.18%。结果可为水稻集中规模化育秧及推进机插秧水平进程提供理论支撑。

    蒙东地区旱作水稻浅埋滴灌栽培技术研究
    海日汗, 田淑华, 左慧忠, 张志刚, 李志新, 徐兴健
    2023, 29(2): 85-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421KB) ( )  

    蒙东地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优质水稻生长,是内蒙古水稻主产区。但因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丘陵地带,适于栽培水稻的平坦地区非常有限。旱作水稻浅埋滴灌栽培技术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了当地水稻种植面积。水稻旱作省去了扣棚、催芽、育秧、泡田、耙地、插秧等环节,降低了作业成本;用水量只需300 m3/667 m2左右,比水稻常规栽培节约用水60%以上。该技术2020—2021年在兴安盟和赤峰市示范推广,产量达500 kg/667 m2左右。且水稻旱作所产稻米品质优、米饭口感香甜,十分畅销,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两种新型机械移栽方式下不同肥密处理水稻生长及产量差异研究
    石楠, 陈崇怡, 文双雅, 胡海燕, 高志强, 舒畅, 严玲玲, 颜妙珺, 王小凤
    2023, 29(2): 88-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632KB) ( )  

    以晶两优华占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印刷播种无盘育秧大苗机插技术、机钵体育秧有序抛栽技术下不同肥密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有序机抛移栽方式水稻茎蘖数比大苗机插移栽方式多,两种移栽方式下均是减肥增密处理低于常肥常密处理;水稻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有序机抛移栽方式高于大苗机插方式,两种移栽方式下减肥增密处理高于常肥常密处理12.00%~14.00%。两种移栽方式下移栽密度为17 cm×25 cm、肥料减施24%时产量较高,比对照(常肥常密)提高4.54%~6.23%。

    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二化螟及杂草的影响
    罗雨聪, 王忍, 张印, 廖欣, 汤伟, 钟康裕, 黄璜, 陈灿
    2023, 29(2): 93-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19
    摘要 ( )   HTML ( )   PDF(527KB) ( )  

    为探究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二化螟及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设置稻田养牛蛙(DNW)、稻田养黑斑蛙(DW)、稻田养鱼(DY)和水稻单作(CK)4个处理,调查各处理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二化螟虫口密度和杂草密度。结果表明,在齐穗期,DW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CK显著增加15.23%;在水稻生长期DW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为49.60%,杂草密度防治效果为73.78%,杂草干物质防治效果为76.44%,DW处理的杂草干物质量较CK显著下降。DW、DNW处理成熟期的穗干物质量较CK分别高3.21%和12.10%,但差异不显著。DW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较CK显著增加19.45%和18.50%。水稻实际产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DW与CK一致,DNW比CK增产9.89%,稻蛙共作具有较好的稳产效果。综上所述,“稻-黑斑蛙”共生能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减少二化螟危害和稻田杂草发生,达到稳定水稻产量、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

    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禾长蠕胞菌制剂配方
    张建萍, 段桂芳, 杨爽, 余柳青, 陆永良, 唐伟
    2023, 29(2): 98-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20
    摘要 ( )   HTML ( )   PDF(573KB) ( )  

    禾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Rabenh. f.sp.echinochloae)是一种稻田微生物除草潜力菌。为提高其在田间应用的效果,本文以稗草为靶标杂草,前期筛选到的助剂(增效剂、溶剂油、稳定剂、乳化剂)为编码因子,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配方,根据各配方对稗草的致死率建立回归方程,并通过方差分析,对方程进行优化,最终优化得到禾长蠕孢菌孢子制剂的配方为:1.0 g孢子粉中添加0.25 mL大豆油、0.49 g羧甲基纤维素钠、0.1 mL SP-20,增效剂10%吡嘧磺隆WP 6.56 mg和2.5%五氟磺草胺OD 26 μL。研究结果有助于HGE菌后续商品化应用。

    黄淮海平原高盐低产田水稻覆膜旱直播滴灌栽培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效果
    宋波, 张文胜, 漆小泉
    2023, 29(2): 103-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21
    摘要 ( )   HTML ( )   PDF(686KB) ( )  

    水稻旱直播覆膜滴灌栽培技术是一项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实现了给水和施肥一体化操作,在农业生产用水紧张的地区有很好的利用前景。为了探索该技术在黄淮海平原高盐低产田中应用效果,选取100份抗旱耐盐粳稻品种为材料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0个粳稻品种中,平均幼苗成活率大于80.0%品种有15个;分蘖数大于11.0的有12个;株高大于80.0 cm的有10个;最终筛选到3个理论产量大于400.0 kg/667 m2的品种。同时通过测量水稻各个生长期膜下土壤的含盐量,发现采用该技术可以将土壤含盐量从0.7%降低至0.2%,大幅减小了盐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该技术不仅可以在黄淮海平原水稻旱直播中应用,也为当地的高盐低产田改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

    优质丰产香稻新品种粤香430的选育及应用
    何秀英, 刘维, 陆展华, 卢东柏, 王晓飞, 王石光, 方志强
    2023, 29(2): 108-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22
    摘要 ( )   HTML ( )   PDF(350KB) ( )  

    为推进水稻优质化进程,自2018年起广东省开始设立香稻组区域试验,粤香430是广东省第一批参试并通过审定的香稻新品种。该品种为感温型常规稻,株型集散适中,抗倒力强,丰产性好,稻米品质优,区试平均产量456.3 kg/667 m2,在区试组中名列第一,比香稻组对照美香占2号显著增产;稻米品质达部标优质1级,直链淀粉含量16.2%,长宽比3.3,有香味(2-AP含量675.0~1 030.9 μg/kg),品鉴食味分84.0~91.0分,米饭软滑、浓香,曾获广东首届稻米发展大会金奖。叶瘟1.4~3.0级,穗瘟3.0~3.4级,田间表现较强抗性,适宜广东省各地早、晚季种植。在广东阳山、化州、新会、茂名、南雄等地试种表现良好,已成为广东多个丝苗米产业园的生产和加工用种,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优质杂交籼稻华浙优261产量的影响
    包祖达, 陈君, 丁杨东, 戴夏萍, 林姿
    2023, 29(2): 111-1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23
    摘要 ( )   HTML ( )   PDF(233KB) ( )  

    为探讨华浙优261在浙江台州作连晚栽培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设计3种不同密度和3个不同氮肥用量,按单裂区试验处理排列,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其产量及有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华浙优261在椒江区作连晚栽培时,移栽密度1.2万/667 m2、纯氮用量14 kg/667 m2时能获得最高产量559.58 kg/667 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19.01万/667 m2、每穗实粒139.05粒、结实率81.49%、千粒重22.03 g。

    籼粳杂交稻浙优21在闽北稻区作机插的高产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叶龙荣
    2023, 29(2): 113-1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24
    摘要 ( )   HTML ( )   PDF(422KB) ( )  

    经2年的试种示范,在福建省闽北稻区实现了浙优21作中稻机插栽培单产900~1 000 kg/667 m2和烟后稻机插栽培单产800 kg/667 m2的目标。本文总结了浙优21作中稻和烟后稻机插栽培的高产特性及关键技术。

    宝清县近40年气候变化及水稻生产适用品种试验
    赵振东, 刘金宇, 曹正男, 宁晓海, 董云峰, 曹立勇
    2023, 29(2): 116-1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25
    摘要 ( )   HTML ( )   PDF(408KB) ( )  

    宝清县原属黑龙江第三积温带区域,应用第三积温带水稻品种。随着气候变暖,黑龙江省宝清县县域活动积温增加,调整相适应的水稻种植结构,更合理的利用当地热量资源,是保障水稻高产稳产以及优质生产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宝清县近40年的有效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并试验种植第二积温带应用品种。结果表明,宝清县可以应用第二积温带12片叶水稻品种,有利于优化水稻种植结构,促进水稻高产、优质发展。

    各地稻米
    上海优质食味粳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李茂柏, 曹黎明, 王秋英, 刘康, 宋忠明, 姚丹青, 顾芹芹, 刘建, 楼坚锋
    2023, 29(2): 120-1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26
    摘要 ( )   HTML ( )   PDF(445KB) ( )  

    从2013—2022年上海水稻品种选育、推广情况,并结合上海优质食味粳稻品牌建设、营销模式情况,全面介绍了上海近年优质食味粳稻产业发展的现状,剖析了目前上海优质食味粳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议。

    广告·书评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策略探索
    徐正飞
    2023, 29(2): 123-123. 
    摘要 ( )   HTML ( )   PDF(172KB) ( )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探索
    杜改芝
    2023, 29(2): 124-124. 
    摘要 ( )   HTML ( )   PDF(167KB) ( )  
    传统文化资源在农村学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王倩, 杨聪粉, 郭海燕
    2023, 29(2): 125-125. 
    摘要 ( )   HTML ( )   PDF(291KB) ( )